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有关遗产的话题大多都围绕着“物”——大到建筑纪念物,小到工艺品。其他的遗产研究对象被视为是“无形的”,尽管民族学者时常试图固化无形遗产现象,但在社会现实中并非如此。为避免这种错误分类方式,产生了一种研究视角:重点关注生产劳作,尤其是生产者本身——工匠和学徒。但由于存在对“教”“学”本质的预设——徒弟是“被教授”工艺,这项研究同样变得复杂起来。事实上,工匠相互之间的妒忌与竞争,加之对自己娴熟技术的骄傲,使得徒弟不得不首先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才是学习工艺本身。此外,在确认徒弟的忠心之前,工匠们甚至会有意防备徒弟学得太多。基于希腊和泰国的案例,赫兹菲尔德教授将分析这些社会动态过程,在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下思考它们对于手工艺遗产研究的意义。
2017年3月13日下午,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第五场在复旦大学博物馆颖琴厅如期举行。本次由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会长赵杰教授带来“语音文化与语言遗产”主题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杜晓帆教授担任主持。
语言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而每天都有语言在不断消逝,再复原几乎不可能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3年确定为抢救濒危语言年。为什么要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语言遗产中的语音文化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信息?赵杰教授用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带领我们一起走入语言的世界。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