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过去 · 现在 · 未来:提篮桥文化遗产价值
01
讲座纪要
2021年5月7日下午,“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来到上海控江中学,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江明圆、硕士生李玥为同学们带来了《过去 • 现在 • 未来——提篮桥文化遗产价值》的讲座。
提篮桥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南部,东起大连路,西至吴淞路,南临黄浦江,北沿周家嘴路和高阳路,作为上海传统居住地的提篮桥,拥有下海庙、提篮桥监狱和犹太历史建筑等一系列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着历史上此处居民生活的变迁,也见证着二战时期中国人民接纳犹太难民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建筑、情感等方面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珍贵价值。本次讲座围绕提篮桥历史背景、价值解读、保护现状与问题等内容,引导同学们对提篮桥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深入认识和思考。
讲座伊始,江明圆同学首先以“说到提篮桥,我们会想到什么”这一问题开场,以图片形式展示并详细介绍了“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监狱、白马咖啡馆、下海庙、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提篮桥犹太难民历史街区、远东反战大会旧址等位于提篮桥的各类遗产的历史及现状,为控江中学的同学们介绍了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提出了“作为文化遗产的提篮桥”这一命题。
江明圆同学简要回溯了提篮桥地区的发展情况,并引领同学们聚焦该地区接纳犹太难民的历史。1938年11月9日晚的“水晶之夜”事件后,大量犹太难民逃离德国来到上海。1940年12月,到达上海登记的难民数达2万余人,其中住在虹口约一万四五千人,收容所难民约2000人。为安置众多犹太难民,提篮桥地区在修整、改建各种住宅、学校、厂房的基础上,先后在华德路138号、爱尔考克路、兆丰路、汇山路、荆州路、平凉路、华盛路等地建立起七个难民中心。
之后,江明圆提出“我们要保护提篮桥的什么?”“为什么要保护提篮桥?”两个问题,引导同学们从提篮桥的价值解读入手进行分析。曾有犹太难民纪念馆志愿者经历的戴怡然同学对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上世纪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在自身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对犹太难民的接纳和帮助是提篮桥最具特别意义的历史价值。
特殊历史环境下,跨地区、文化的人们相互帮助的精神价值,可以被看作是提篮桥突出的、普世的、永恒的价值。在这一认识之下,江明圆同学通过对提篮桥建筑空间及其历史环境下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保护要素的界定问题,并向同学们发起互动,假想自己是艺术家、历史学家、遗产管理者、旅游投资人、政客、普通市民或游客等社会角色,去为提篮桥选择一条未来之路。同学们代入不同身份分组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哪些方面需要予以改进、推行过程中需要哪些资源、推行过程中需要与哪几种社会角色合作等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艺术活动场所、基础设施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多种保护利用模式。
讨论之后,李玥同学则介绍了提篮桥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向同学们提出提篮桥保护模式的探讨,介绍了各项措施的理论来源和政策依据,并让同学们对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讨论与思考。
李玥同学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风格性修复、反修复主义和批判性修复等遗产保护理论和“突出普遍价值”等概念,以及“保持或恢复”“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等保护法规的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引发了他们对国内外遗产保护理论和法规的兴趣,并提示同学们在评判文化遗产保护案例时应注意理论依据。
讲座之后,同学们也纷纷书写感想,表达了自己在此次讲座中的收获与思考。
02
同学反馈
1. 真实向左,传播向右
孙鸿鸣 高一(3)班
本次讲座主题为提篮桥文化遗产价值探索,本以为是一场比较枯燥的讲座,但这次绝对是一场互动最多,最有代入感的讲座,也有颇多引人深思的地方。
学长首先介绍了提篮桥地区的历史,着重讲述其作为上海人救助犹太难民的见证的教育价值。在谈到对这段历史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历史建筑的修复时,提出了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即“风格性修复是否合理”,所谓风格性修复是指以一种过去的完成状态进行的复建,这种完成状态也许在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曾存在过。
我的第一反应是合理,因为原先的建筑师已经不在人世,按原有风格修复以保留其本身的历史风貌是唯一的选择。但之后就引出了“修复历史建筑是否会破坏历史真实性”的问题,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在我看来,风格性修复造成的破坏无可避免,但它也能更好地传播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如今很多历史建筑的介绍末尾都有“xx是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此类建筑。”可见建筑的完好是其拥有旅游价值的重要条件。毕竟没有人会拍一张自拍,然后发到朋友圈“今天我参观了xx废墟”。
然而当历史与旅游联姻时,就涉及历史真实与历史传播的关系问题。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古典文学沿着辞赋、唐诗、宋词、元曲、话本小说的序列一路延展,艺术创作的故事和人物,未必一一贴合于史实。《三国演义》作为史书《三国志》的通俗讲述,使更多人领略到曹操的狡黠、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爱、孔明的睿智、周瑜的嫉妒。广播电视时代,电波里的评书讲论,电影电视的各种版本改编,潜移默化中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善恶是非的判断,践行人伦道德,区分忠奸贤愚。作为文艺作品,只要故事精彩、导向正确,哪怕不尽合于史实,也无损其艺术价值和美学趣味。
对于历史建筑,这个道理同样说得通。所以我认为只要坚守文化遗产修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展示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真实的历史风貌的宗旨,其余的便是各展神通的空间了。
2. 提篮桥文化遗产价值探索
卢扬 高一(6)班
提篮桥地区是上海独特的文化遗产,其特殊意义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回忆。从摩西会堂到下海庙,从汇山公园到华德路收容所,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书信。最宝贵的是,那里曾在二战期间为三万多名犹太人提供庇护所,其被列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必要性也自是不必赘述。而需要关注的是,提篮桥地区的意义不应仅仅被局限于历史研究、遗址或是建筑艺术,因为它对于上海的意义绝不只是这类单薄而有距离感的概括性名词,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挖掘的。因为这是一个城市的内涵,是任何一位上海人都不应忘记的、流淌在血液中的情怀。因此,这些建筑更像是一份见证,一份老一辈上海人对后辈新生的寄托与提醒,是每一位上海人都应永远铭记并传承的精神。
3. 提篮桥讲座观后感
曹朱瑜 高一(11)班
上周五,我在图书馆聆听了有关文化遗产提篮桥的讲座。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对提篮桥的印象不再停留于“监狱”“犹太难民纪念馆”这样简单平面的词语。在复旦大学的学长学姐对提篮桥发展史和古建筑保护相关内容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提篮桥其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教育价值。唐代时仍是小渔村的提篮桥,在二战时期开始接纳犹太难民,从此拥有了一种跨地区、文化的人类互动的纪念性价值。提篮桥作为文化遗产,我们要为谁而保护它,又要如何去保护呢?讲座中我得到的答案是:为国家民族形象而保护,为了人类未来而保护。从诸多案例中,我又了解到:建筑保护修复的理论有许许多多,形式修复或许应大于材料修复。最后,学姐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物质遗产都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与观念反过来也正造就了这些物质。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