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贵州楼上村 | 社区遗产教育

发布时间:2022-03-28  阅读次数:29

2021年8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在贵州省楼上村策划了展览“积厚流光——传承楼上乡村遗产”,并通过校内书籍募捐,在楼上生态博物馆专家工作站内顺利筹建了“润心复旦书房”。此后,复旦师生在楼上村陆续开展了儿童文物科普、青少年读书会等遗产主题活动。

 

2022年春,我们与楼上村的联合小学建立起长期合作,开展每周两次的遗产课堂,作为复旦大学文化遗产教学实习暨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的在地实践之一,同时也是以生态博物馆模式下的村落社区教育探索乡村遗产保护方法的重要起点。

 

 

 

▲ 中心驻村研究人员在开展课堂教学

 

自三月中旬起,楼上遗产课堂于每周二、周四下午在润心复旦书房开设,分别面向楼上小学的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共计110人。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角度进行基础知识普及教育;二是邀请村内掌握技艺、熟知历史的村民加入,开展非遗课堂与口述史课堂;三是依据学生主动提出的兴趣点如三星堆遗址等设置内容拓展。目前,除学生外,我们也在动员其他村民闲暇时积极参与到这一社区遗产教育的常设课堂。

 

▲ 遗产课上的楼上村联合小学学生

 

过去两周,我们的课程主题分别围绕“认识文化遗产”与“石阡说春习俗”。在“认识文化遗产”这一课,通过电影《大鱼海棠》中的福建土楼与《清明上河图》动画视频引入,引导同学们讨论:什么是文化遗产,你所知道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并以图文结合形式展示了几处国内外著名遗产地。当问及是否参观过博物馆时,全部110位同学中,只有一位表示自己曾在贵阳参观过。我们在课堂上线上游览了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雕塑馆等3D全景展厅,引发同学们阵阵惊叹,帮助他们了解博物馆的形态与功能。最后,由博物馆的概念延伸至生态博物馆,为同学们介绍楼上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功能,并引导大家思考,自己能如何参与到楼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在“石阡说春习俗”这一课中,我们邀请了楼上村掌握“说春”技艺的老人周正兵参与。课程内容由二十四节气歌引入,先介绍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节”“气”“候”的概念,引出古代官方为依照历法、劝农春耕而发展出的“春官”职务与“说春”习俗。“石阡说春”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石阡地区较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以花桥镇为主,在楼上村一带不算盛行,仅有周正兵老人掌握此技艺。在课堂上,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于“石阡说春”毫无了解,也从未见过。

 

▲ 周正兵老人带上“春官帽帽”演示“说春”

 

经过与周正兵老人的课前讨论与挑选,在课堂上共展示了四段“说春”,分别为:《二十四节气》(农耕主题)、《二十四节气》(历史故事主题)、《四大部洲》、《春牛头上带五瘟》。老人每说完一段,我们便引导同学们对“春词”中的农耕规律、忠义故事、地理知识、祈福习俗等不同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以劝课农桑为主要目的“说春”,既包含了依照时令、尊重自然、及时耕作的农耕经验,也体现了民间文化中对于忠义贤德、祛灾祈福的一贯宣扬,同时融入了地方语言的表达形式,是开展社区遗产教育的良好切入。

 

 

▲ 周正兵老人给学生们讲解“春词”

 

在“说春”课结束后,全体同学起立向周正兵老人致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他显得有些紧张无措和激动。在村里,挨家挨户上门说春并获取主人家微薄酬劳的“春官”,已不具备历史上执掌农礼、教导百姓的崇高地位。社区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为改善乡村非遗手艺人的社群认同和自信提供了契机,这种文化身份的微妙转变也引导村民和学生们对以往习以为常或漠视不解的地方文化习俗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 楼上村小学生在遗产课上印制春贴、财神像。

 

在“说春”课上,石阡县团县委派工作人员前来,将我们的课程进行了网络直播,同学们很兴奋。但正如上一周向他们介绍楼上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时所言,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主人的村民们,将遗产向外传播固然重要,但建立了解才是根本,了解遗产的历史与当下、内涵与价值,才能清醒审慎地选择利用的方式,深入的了解,是一切的开端。

 

▲ 驻村研究人员与楼上村委联合邀请村里老人参观复旦展厅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