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进展∣“‘重’走北碚复旦——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价值研究及展示利用联合工作营” 线上讲座与分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2  阅读次数:137

“重”走北碚复旦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价值研究及展示利用联合工作营

线上讲座与分组研究

 

 

 

/ 开幕仪式 /

 

2023年8月30─3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联合主办的“‘重’走北碚复旦——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价值研究及展示利用联合工作营”线上讲座正式展开。在为期两天的线上讲座过程中,工作营指导老师及专家学者分别从抗战期间的复旦校史、校史与北碚地方党史的融合、实业家卢作孚对于复旦内迁的帮助、“三千名流”在北碚对于复旦大学抗战时期学科建设的助力、文化遗产类型与价值、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以及前期对于“百馆碚城”和“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调研等内容切入,分析了不同领域中“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相关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8月30日上午的开营仪式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以下简称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生华梓舟主持,介绍了工作营的指导老师和与会嘉宾,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生张璇简单介绍了工作营的理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等基本情况。工作营成员们就“为什么想要参加工作营”这一话题依次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了初步了解。

 

 

复旦大学文博系系主任陆建松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价值提升及展示利用研究的意义,希望工作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要求,并指明本次工作营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深入挖掘和研究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历史文化;(2)不仅仅是要揭示它的遗产价值,更要做好传播,做好文化遗产的内容编剧策划,讲好这处遗产的故事;(3)要创新我们的传播方式,除了传统媒体,还要利用新兴媒体让文物活起来;(4)要做好这处遗产的保护。最后,陆教授预祝联合工作营研究取得圆满成功。

 

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北碚博物馆馆长莫骄在致辞中强调了北碚复旦大学旧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北碚区文旅委与复旦大学合作,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保护并利用好北碚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希望能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例如浙江大学与贵州湄潭、同济大学与四川李庄已经开展了深度校地互动。莫馆长还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历史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努力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工作营取得的成果助力“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复旦大学环境系王梓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工作营对于复旦青年学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复旦大学与北碚博物馆、西南大学共同发起的这次工作营可以挖掘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更深层次的价值,为未来的保护和展示提供科学建议。该活动得到了众多学生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关注,相信每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此外,王教授还提到复旦大学与重庆北碚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情感纽带,希望通过此次工作营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 学术讲座 /

 

开营仪式后,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钱益民教授以《大学与时代——北碚时期的复旦大学》为题展开讲座。系统地介绍了复旦大学校史研究的现状。与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历史已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不同,复旦大学西迁重庆的校史研究仍不全面、不成系统。钱教授强调校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以抗战八年西迁重庆的复旦校史为中心,分析了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西迁的背景及原因,迁移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复旦大学在重庆时期由私立改为国立的时代因素,北碚时期复旦大学吸引大量知名学者前来任教的原因等。钱教授还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好复旦档案馆抗战时期的档案,为校史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

 

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以《复旦为什么叫“小延安”——复旦校史与地方党史的融合》为题展开讲座。介绍了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内迁北碚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北碚当地辅车相依的关系,建议将复旦大学与北碚地方文教机构联系起来,共同挖掘这些文化机构的党史与红色文化,复原抗战时期北碚的文化气象。郑馆长通过中国共产党在北碚的早期地下工作和党组织的建立过程,分析了复旦大学在北碚时期的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特色。

 

西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卢作孚研究中心成员刘重来老师以《创造“三千名流荟聚北碚”的奇迹——卢作孚与北碚建设》为题展开讲座。首先对民国时期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代表人物及其实践进行了概述,接着将目光聚焦到卢作孚在北碚开展的乡村建设,认为其目的与意义是“以人为本”,消极的目标是为减轻人民的痛苦,积极的目标则是为增进人民的幸福。总结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城镇建设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卢作孚乡村建设模式和成就,并分析了北碚乡村建设与复旦大学西迁之间的紧密联系。

 

北碚区博物馆文史专家龙世和老师以《“三千名流”在北碚》为题展开讲座。由“三千名流”的概念引入,认为三千名流是抗战时期在北碚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从北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为何会有“三千名流”在北碚出现,梳理析了“三千名流”与西迁后的复旦大学以及北碚当地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复旦大学延揽了居住在北碚的各界名流到学校里任教,充实师资力量,继而培养并输送人才对北碚地区进行反哺。

 

复旦大学历史系校友、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展览策展人王弘老师以《旦复旦兮,夏坝光华——关于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改陈的策展思考》为题展开讲座。从文物的价值尤其是历史价值切入,指出此前展陈存在的重点不突出、研究不够深入、主题分散等问题。因此,新的展陈采用全新视角重点讲述了复旦大学在重庆期间的历史,确定主题为“旦复旦兮,夏坝光华”,基于大量史料研究来撰写展览文本,并利用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展示与阐释,如西迁之路的多媒体沙盘、校园建设的沙画演绎等。王老师同时也指出目前展陈仍存在的不足——由于空间狭小而未能完全展示出大师们的学术地位及成果。

 

8月31日讲座由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生张丽娜主持。复旦大学文博系侯实讲师以《文化遗产类型与价值研究》为题展开讲座。由于本次工作营成员大部分为非文博专业同学,因此,首先从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引入,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不同侧重点,介绍了各种类型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方法。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既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又属于革命文物,还属于纪念性遗产,其现存建筑背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校园空间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复旦旧址与北碚近代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等,是我们研究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遗产价值的关键。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教授以《文化的力量——遗产的历史精神与时代价值》为题展开讲座。介绍了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外延,认为文化是使一类人区别于另一类人的集体心理设定、身份创新和创造力的源泉。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及其保护实践之间的不平衡现状进行剖析,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要建立在全民认知的基础之上才有其现实意义。文化遗产除了审美和艺术价值,还包含更深层次的诸如生存智慧、社会协作和情感认同等价值。建议大家将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和保护规划放到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认知和实践。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孔达老师以《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为题展开讲座。由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的探索、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东西方收藏意识的差异化表现形式引入,梳理现代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类与演变的历史,对阐释的概念与应用、后殖民主义的文化遗产阐释理念进行深度解析,强调从原生语境、社区和文化意义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孔达老师认为文化遗产的阐释方式要从点到面的传播,不仅关注文物本身,还要考虑到其生存环境、使用情境和环境等相关信息。最后,以深圳南山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展览为例,指出文化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更应强调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传达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价值观,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缪慧妍以《昆明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为题展开分享。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沿革、校舍变迁,重点从昆明现存的与西南联大相关的校舍旧址、科研机构旧址、名人旧居、纪念地等遗产入手,分析其关联性,并分享了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核心价值提炼的思路与成果。讲述过程中,还以闻一多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昆明期间的旧址和研究成果为例,分享了其史料挖掘的过程。

 

复旦大学文博系博士生张煦以《“百馆碚城”初步调查与研究》为题展开分享。从“百馆碚城”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入手,介绍了北碚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重点讲述抗战时期“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 “卢作孚及乡村建设”等关键内容。而后展示了“百馆碚城”课题组前期调查及研究成果:史料的查阅与整理、历史地图及影像的搜集、北碚历史文化遗产关联性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角度进一步思考北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生张璇以《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遗产价值及展示利用研究初步调研》为题展开分享。简要介绍了前期在复旦旧址调研过程中,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地图及口述史梳理出的复旦大学内迁与校园营建、学科建设方面的历史,举例展示了实地调研中对于校舍建筑的结构特征、校园区域划分、校舍功能分区的初步推测。最后,重申本次工作营的研究内容,分享研究方法与价值提炼视角。

 

 

/线下会议/

 

9月1日晚,本次工作营举行了第一次线下会议。将21位同学按照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的学院设置分为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5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文博系指派的一位领队老师带领,标志着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在接下来的2周时间里,各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全面搜集和整理了抗战时期复旦西迁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阅读《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复旦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等相关文献,整理各学科的史料、档案,梳理出了复旦大学各个学科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历程,对重点人物的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挖掘。

 

 

 

/ 现场调查工作计划 /

 

工作营计划于9月16─17日到重庆北碚展开现场调查,由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各小组同学汇报第一阶段文献研究的成果,并由老师们点评和指导。具体行程安排如下:

 

9月16日

 

8:30-12:00 考察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参观校史陈列,现场考察校园旧址,包括孙寒冰墓、潜庐等,与夏坝、黄桷镇、东阳镇周边居民访谈,认识复旦大学旧址遗存及其空间关系。 

 

13:30-14:30 参观北碚博物馆。对北碚这一地区形成整体认知,尤其关注其抗战时期的历史。

 

14:30-16:30 参观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感受抗战时期在北碚地区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氛围。

 

16:30-17:30 参观卢作孚纪念馆。了解卢作孚生平及乡村建设事业,以及如何在抗战时期建设北碚地区。

 

20:00-22:00 头脑风暴。在实地走访过旧址及其周围环境之后对于前一阶段的内容进行调整与丰富。

 

9月17日

 

8:30-12:30 初步成果汇报。按小组由工作营每位成员汇报前一阶段成果,各位老师给出指导意见,指明下一阶段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14:00-16:00 参观西南大学校史馆、农学院,西部科学院生物所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