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2021年4月23日下午,“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来到上海市控江中学。至此,“文化遗产进校园”已经分别在上海继光高级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和控江中学顺利开展,虽然活动因为疫情一度陷入停滞,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校园工作恢复正常,“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组织也越发成熟,取得了许多积极反馈,形成了规范化的运行方式。
控江中学始建于1953年,是首批创建的上海市重点中学。该校奉行以“倡导自主,追求创新”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自辨、自学、自锻、自理”作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素质;而“自择、自强、自砺、自评”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高层素质。本次的“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选在课外时间,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依托学校拓展课程的形式进行。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选择了位于杨浦区的文化遗产项目,如陈望道旧居、提篮桥和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希望从身边的文化遗产入手,结合其课上所学,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和视野。
一、当遗产与青少年对话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一直以来都坚信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来自于对“人”自身的关注。活化利用是文化遗产的终极课题,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文化遗产必须首先生存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才有后发和新生的力量。虽然客观来说,其价值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但若其不能在当下发挥作用,便会失去保护和利用的合理性。对“人”的关注实际上是在思考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尽管“文化”的变化对于个人来说是如此难以定义和琢磨,但我们每个人无一不受之影响。
随着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断进步,我们其实有能力比较科学、准确地发现当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及其原因。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给予个人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种难以阻挡的同一趋势,程序化的工作和公式化的娱乐并无法使人摆脱空虚、孤独和迷茫,面对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个人的情感与体验似乎只能被边缘化,而人绝不能成为工具,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需要重新审视情感与意志的价值。科学知识的教育无法代替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化遗产应该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并发挥学科优势参与公共道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成长期的青少年正处于认知迅速转变的阶段,其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迅速发展,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情感日益丰富,是自我意识觉醒并充满不确定性的一段时期,他们怀着最初始的勇气和热情,对当下社会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心由衷地希望,通过创建平等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更多的年轻人一同去思考人的有限性中所蕴含的无限力量与可能,也让这种年轻的视角去引导我们建立与未来的连接。
二、我们将这样交流
依托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中心,通过整合复旦大学校内相关学术机构与研究平台,与国内外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NGO,以及文化资源所属地进行深度合作,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能够满足初高中阶段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兴趣要求。
中心将携手本系师生一同搭建起这一对话平台,主题内容的设计上以“老师主导、学生参与”为原则,在合作周期内建立有系统性的完整授课。通过对以往活动经验的总结,结合文化遗产学科自身的特点,项目活动主要以讲座和授课形式进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工作坊和实地调研的形式开展。与意向学校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后,双方将共同就活动频率、具体内容、授课方式、课下交流等具体细节进行协商。
三、控江中学站开启!
中心师生们脱离高中校园生活已久,但也对社会上关于教育竞争持久而广泛的讨论有所耳闻。初次来到控江,各种课外活动的宣传映入眼帘,丰富有趣的内容消解掉了课业上的焦虑感。整个校园虽不大,但随处体现着细致与关怀。下午三点刚过,但大部分同学已经放学,不得不说,在无处不在的竞争里还能够给予学生们大量的自由时间是一种慷慨,如果学校对学生们没有足够的信任,大概很难敢这样做。我们也期待着,和在这样的氛围里培养起的年轻人会产生怎样的交流。
由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带来的讲座“文化遗产: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基本是在每所合作学校活动中固定的首发内容,主要引导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的意义?”这两个开放式的命题。
首先,杜老师结合实物带同学们梳理了文化遗产的分类。通过故宫博物院藏书画、陶瓷器等实物图片展示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中心历年在新疆喀什、山西平遥等地开展的考察和实施项目实例,讲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故事;以日本富士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案例,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富士山作为一种自然风光,却被认定为“文化遗产”项目而非“自然遗产”项目;最后,杜老师借由端午祭和剪纸等内容告诉同学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指向的技艺之概念。
接下来,杜老师从身份认同入手,向多为上海本地人的同学们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个文化遗产最能代表上海?”,同学们纷纷回答“外滩”、“城隍庙”等。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越是有开放性的问题却越难以回答。杜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透过文化遗产,我们能认识到侗族村寨的百工百匠如何将自然转化为生产生活的“知识与技艺”。我们看到红河哈尼梯田和贵州石阡楼上村中人地共处的“生存智慧”,在大地的色彩和贵州荔波县的优美服饰中体验“审美与美育”。通过娃娃医生的故事,莫奈的画和北岛的诗,我们能感受到文化遗产蕴含的“情感与精神”;而从宏观上说,文化遗产能增强我们对于自身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遗产的五大功能之中,杜老师指出,人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需求”。相比千年前的古人,人类在肉体、精神和智能上基本没有变化,而知识和技术是最前沿的。杜老师希望控江中学的同学们能够关注向过去学习,从人类的历史中学习,关注、善待周围的人。
最后,杜老师展现了一棵树的照片,并提问:“假如人类社会是一棵树,那么文化遗产在其间是什么?”在场的同学们各抒己见,杜老师说,其实他也没有答案。文化遗产可能是某种微量元素,让我们更健康,让这颗树变得更繁茂。
四、讲座反馈
一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在场的师生们都感到意犹未尽。之后,江斐老师搜集了部分学生的反馈。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感想:
通过本次讲座,我初次了解到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并深刻地认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区别。诚如杜晓帆教授所言,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无声记述历史的见证者,还是滋养一个民族性灵的乳汁。文化遗产之于我们而言,也许不如土壤与氧气一般必不可少,但它是无处不在的养分与天降的甘霖,惟有积极地汲取它,我们的精神之树才能茁壮生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杜教授关于文化遗产的讲座,让我对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了解,更让我懂得了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我认为,文物就像组成一棵繁茂大树的一片片叶子,因为它是我们人类在每个历史时期所造就的智慧结晶。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物,才能够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能够了解过去,以史鉴来。
我认为讲座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从教授的一个问题引发的一些探讨,即文化遗产于人类的意义究竟为何?既然过去已成为历史,未来又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那又为什么要去保护历史遗迹和传承古老的技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或许是让人们以史为鉴;亦或许是供后人学习欣赏,还可能由于它们的美学价值极高、有研究意义等等。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对于大众群体有益。因为它们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技艺,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从这些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根源性的东西,是一种前人发明后人发展的感觉,对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也是极有帮助的。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