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08 第二站•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二)

发布时间:2024-07-30  阅读次数:369

2020年11月26日下午,“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文化遗产: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杜老师首先问大家:“上海为什么不把别的地方都拆掉,建成像浦东一样?”引导同学们思考“文化遗产与我们的关系,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

 

说起文化遗产,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文物,杜老师便从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等案例,阐释了文物的两种类型: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紧接着,在世界遗产这个概念进入中国之后,我们使用“文化遗产”一词,对文物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充,渐渐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杜老师讲述了在嘉定历史街区、新疆沙漠地区克里雅河附近的村庄达里雅布依、新疆喀什等地调研的见闻和所摄照片,和同学们分享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并引导大家思考:文化遗产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建筑,起居其间的这些人,他们保留的这些社会关系、对人的态度等也是我们需要保护和关注的。

 

同学们若有所思之际,杜老师引导大家继续思考为什么上海很多地方没有像浦东那样都建成高楼,上海规划的44个历史风貌区不允许拆除,为什么要保护它们?

 

同学们跟随着杜老师的脚步,了解了西南地区的传统造纸工艺,侗族聚落的百工百匠,从文化遗产中发现蕴含的“知识与技艺”;通过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选址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灌溉系统,体会了文化遗产中的“生存智慧”;在欣赏了贵州荔波县村民设计的服饰后,对“审美(美育)”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娃娃医生的案例、莫奈的画与北岛的诗则让我们感受到文化遗产所赋予的“情感与精神”的怡悦。

 

除了文化遗产以上的四个功能,杜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文化遗产与“人”、 文化遗产和我们的联系,希望大家关注、善待周围的人,意识到人同样是文化遗产的灵魂,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也是保护我们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文化遗产的核心目的,是为自己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出于精神上需求而保护它,而不仅仅为了成为旅游资源,为了经济效益。最后,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精神需求。

 

杜老师在屏幕上展现了一棵树的照片,并提问:“假如人类社会是一棵树,那么文化遗产在其间是什么?”在场的同学们各抒己见,杜老师说,其实他也没有答案,可能是某种微量元素,让我们更健康,让这颗树变得更繁茂,成为滋养的力量。

 

接下来,西外的同学们纷纷请杜老师答疑解惑,或者师生探讨关于文化遗产的关键问题,杜老师经常提起一棵树,同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让我们且听他们的对话:

 

问题 1

 

请问杜教授,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去保留,如何去保留他们?

 

杜老师:这个问题是个特别难回答的问题,也很专业,正是因为难以保留,所以很多从事这个专业的人都在想办法如何将它们延续下去。当然有些东西最后肯定会消失,包括物质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可能会消失,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消失的过程变得更慢一点,很多东西都会消失,比如人,但我们可以尽量延续他的生命。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让生活方式或历史状态停滞下来,我们更注重的是在人类前进的路上,文化遗产对当下、对今天的作用,面向未来能够更好更正确的做出选择。另外就是同学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个人认为它的概念这些年在中国扩大得太大了,也给我们的保护带来了困惑。比如说皮影,现在电视、电影、各种自媒体非常发达,要求所有人去喜欢皮影可能就很难,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传承人的方式保留、传承下去,同时用现在的方法,比如数字化去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国际上通过建立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保留这些信息,未来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理解。

 

问题 2

 

杜教授您好,请问杜教授您认为最有意义的文物或文化遗产是什么?

 

杜老师:因为我现在是专业从事文化遗产的人员,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都很重要,没有价值上的高低之分。包括刚才向同学们展示的新疆的房子。可以说,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过去,任何一种遗产都有价值,而不只是那些宏大、美好的事物。因为我们从事这个专业,不可能说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个。就如同老师对待学生,不可能说最喜欢哪位学生。

 

问题 3

 

现在已经有这么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再产生这样的遗产会不会很困难了?

 

杜老师:其实人类一直在延续,历史的过去和今天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也是经过历史不断地淘汰留下的,今天我们继承这份遗产,未来我们再通过创新,我们也会给后人留下我们的遗产。我想这个不需要担心,人类社会只要向前发展,我们肯定会留下越来愈多、越来越丰富的遗产。

 

问题 4

 

请问杜老师,您见过这么多人和事,请问究竟什么是善?

 

杜老师:当然从哲学层面,关于善有很多种解释。我个人觉得善是很具体的事情,与人为善,对人友善、友好,很简单,我们在乡村中,因为乡村熟人社会的属性,在周围的人都是熟人的时候,做坏事还是需要考虑一下。熟人社会中保留了更多的对别人友好的态度,我们在乡村中经常被人和事物所感染感动,我想心温柔了,肯定会变得更善良。

 

问题 5

 

图片展示的大部分都是新疆、云南、四川的,为什么偏重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有没有一些中原的文化遗产?

 

杜老师:我们这位同学问的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是中央领导关心的问题,我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对传统村落进行调研,和西南、西北地区相比,其他省份的传统村落的确偏少,所以在评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时,中央领导提出要更多关注中原地区,像河南、河北,我想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地面上的文物、历史遗产相对少一些,从中国传统村落公布的名录来看,贵州、云南保留的是最多的,其次是浙江。但中原地区相应保留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同学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我各个区域都会放一点。

 

问题 6

 

古时的很多技术我们现代的科技是可以超越或效仿的,但是为什么现代人对古时候的技术还有着推崇和膜拜?

 

杜老师:谢谢你的问题,我们人类如果是进化而来,靠的是什么力量?很多的历史研究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找到技术是如何起源的,比如,最初人类最早为什么会想到造一个轮子呢?我们通过研究造轮子的技术,研究轮子发展到今天的轨迹,去展望未来。研究早期的古老的东西,并不是崇拜,而是为了探究人类的创造力,当然媒体在宣传时有时给大家造成误解,经常宣传经济价值,但我们研究文化研究历史,不是为了简单的膜拜,不是为了转换它的经济价值。

 

由于时间原因,杜老师表示在现场不能回答大家更多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听讲意见反馈给复旦的师生,包括未来想听什么样的讲座,(我们收到了几十篇来自西外同学们的精彩反馈,囿于篇幅,在此仅节选了部分)如果今天大家因为听了讲座,其中有一位或者两位同学在未来选择了我们文博系,那将是他最大的荣幸,并欢迎大家报考复旦、报考文博系。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