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06 第一站•上海继光高级中学(五)

发布时间:2024-07-30  阅读次数:1193
       本学期,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面向青少年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长期公益活动——“文化遗产进校园”。该项活动以高校与中学联合组织为特色,以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主动性为目标,通过开办讲座和共同授课的方式搭建青少年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交流的通道。
如何保护校园内的文化遗产?
——以复旦大学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为例
 
       2019年6月12日上午,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在上海继光中学开展了“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的第三场共同授课活动。本期授课地点定于复旦大学文博系117教室,由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徐婉君主讲,主题为“如何保护校园内的文化遗产?——以复旦大学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为例”。
授课现场
       课程伊始,徐婉君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201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确定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教育的遗产”,这个主题旨在体现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大学、图书馆、学术机构等教育的遗产。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教育的遗产”,校园历史建筑是组成校园空间、塑造校园性格的重要部分,不仅建筑单体,其周边的草木也都是延绵不断的校园文化的体现。一旦遭遇拆毁,必将影响到校园的整体环境、历史积淀与文脉的传承。而今,面对城市及校园扩张、改建的需要,历史建筑的“去留”问题不容回避,有关校园遗产保护利用的话题也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一、历史沿革 
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是复旦大学20世纪20年代选址江湾后最早建造的一批建筑,期间虽不断修缮,但整体形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群坐落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登辉环路,除相辉堂外,还包括老校门、奕柱堂、简公堂、景莱堂、寒冰馆、子彬院、相伯堂、佩琳院和马锦明楼等数栋历史建筑。
          
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平面图
1.相辉堂
       “相辉堂”一名取自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校长及李登辉校长之名,以表达对两位校长的敬意与追念。其前身为复旦大学第一学生宿舍,在淞沪战争中遭日寇轰炸成为空壳。1939年春天,因抗战而西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北碚校部行政楼被命名为“登辉堂”。1947年初夏,在原江湾第一宿舍的废墟上建造登辉堂,自建成以来一直是全校师生集会的场所。“文化大革命”时,“登辉堂”被改名为“大礼堂”。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大礼堂因被选定为里根演讲的会堂而修缮一新。1985年值复旦大学八十周年校庆之时,正式将大礼堂改称为“相辉堂”。2004年,相辉堂被公布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2.老校门
       老校门始建于1921年,牌楼式校门上盖琉璃瓦,牌坊的背面悬有“敬业乐群”的横匾,于1950年代初被拆除,后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2004年进行重修。
 
3.奕柱堂
       奕柱堂始建于1922年,由南洋华侨捐助,初为办公楼,后为复旦图书馆,1929年在其左右两边扩建两翼,1958年上半年新图书馆(今理科图书馆)落成,奕柱堂从此不再作为图书馆使用,现为复旦大学校史馆。
 
4.简公堂
       简公堂为1922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经理简照南兄弟捐款5万元所建,是当时的主要教学楼,抗战爆发后遭受破坏。战后多次修葺,但未能恢复原有气势,1990年进行了全面的改建和装修,曾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办公楼,现已因地铁线路建设被拆除。
 
5.寒冰馆
       寒冰馆建于1925年,时为学生第四宿舍,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在重庆大轰炸中遇难的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先生,更名为寒冰馆。6.子彬院
 
6.子彬院    
       子彬院建于1925年,位于草坪东北角,初为生物系办公楼,现为高等学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研究院等使用。
 
7.相伯堂
       相伯堂建于1928年,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修复成学校行政办公楼,命名为“相伯堂”,以纪念马相伯校长。
 
8.佩琳院
       佩琳院建于1931年,后曾用为复旦大学校医院,现因地铁建设已被拆除。
 
9.马锦明楼
       马锦明楼(北欧中心)始建年代不详,1995年在原复旦大学外事处大楼(马锦明楼)的旧址之上建新楼,为复旦大学北欧中心,但仍保留原名。
 
二、价值与意义
       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见证了复旦发展的重要历程,是复旦的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不仅承载了个人的记忆,更承载了群体的记忆。不同的人群站在不同立场,所以对相辉堂的价值认知也不尽相同。
 
1.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之于复旦大学的价值与意义

复旦百年历史的见证

复旦的形象LOGO

复旦精神的象征

校园景观

 
2.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之于上海市的价值与意义
上海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历史文化地标”
 
 
3.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之于中国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近代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的见证

中国近代高校的发展史和教育史

中国高等院校

向世界交流的窗口

 
4.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之于复旦师生的价值与意义
       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的核心价值是其对“复旦师生”而言的精神和情感价值。
       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是复旦校园精神与师生情感的载体,“相辉堂是复旦人的精神家园”。校园历史建筑作为活着的而不是死去的遗产应在不断使用中将其内涵、意义、价值传递给一代代学子,“建筑应该为使用它的人服务”,相辉堂也不例外,相辉堂建造之初,并不是作为束之高阁的象征物,在未来,相辉堂也需要被使用。所以,相辉堂要想延续其核心价值,必须进行合理的修缮与保护,继续作为复旦文化沉淀、延续、演变的载体,重新发挥其实用功能。诚然,校园遗产的保护也不能仅是针对建筑单体的保护,而是对其周边环境的协同保护,包括周边的一花一木皆是持续进化的校园文化的体现。
 
三、价值延续
       2015年以来,面对城市规划,配合轨道交通18号线的建设,被称为“复旦之根”的邯郸路校区,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18号线将设“复旦大学站”,此站选址完全位于复旦大学校园内。目前,为配合地铁建设,简公堂、景莱堂、佩琳院三栋建筑已经完全拆除,相辉堂建筑群的整体风貌已经不再完整。
       《复旦人的精神殿堂:我与相辉堂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大学里有一些老建筑,它们领略过近代西学的熏陶,抵抗过战争岁月烽火的纷扰,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跨越腾飞......屹立在校园中的老建筑,代表着时代的精粹和沉淀,凝聚着一代代知识精英的精神和气质。每个老建筑里,都有传奇的名人与故事,它们是大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大学宝贵的校史育人资源。”
地域空间与历史际遇的不同造就了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与环境功能的多元,不论是早期的学生宿舍还是后期校园活动的大礼堂,它们都不断续写了复旦师生的故事,已然成为每个复旦学子的精神家园。维持校园特殊风貌的历史建筑一旦被拆除,校园历史、校园精神、校园氛围等必将受到影响。对于高校历史校园建筑的保护而言,拆旧建新与隔离保护都较为欠妥。在维持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依据现代需求,将遗产纳入现代生活,才能焕活遗产生机。
       授课结束后,继光中学师生一行在徐婉君、翟如月两位同学的陪同下依次参观了相辉堂、景莱堂、寒冰馆、子彬院、马锦明楼等数栋历史建筑,并于老校门前合影留念。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