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第一站丨上海继光高级中学之一

发布时间:2019-03-30 

一   活动理念   

 

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及思想全部获取自过去的事物,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和未来,这或许就是文化遗产之于我们、之于民族与国家最大的意义。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支持与推进,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实践与经验,而社会对于文化遗产及相关工作的认识总的来说还停留在浅层。文化遗产需要与更多人对话,尤其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如果早一点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遗产的种子,他们就更有可能理解和汲取文化遗产丰沛的养分发展,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之树长青。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长期公益活动“文化遗产进校园”。希望借由此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文化遗产的概念,希望更多青少年能够从小养成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主动性。有了第一次“文化遗产走进中学校园”活动的经验,经过各位师生半年的筹备,2019年活动的第一站确定为上海继光高级中学

 

二   中学简介   

 

      

上海继光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16年历史的沪上老校。学校的前身是英国教会伦敦会于1898年在沪创办的麦伦书院。该校学生自1933年起就是上海中学生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师生历经战斗洗礼,使学校成为沪上有名的“民主堡垒”。人民音乐家田汉、聂耳排练的表现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也在该校进行首次公演。

 

多年来,上海继光高级中学培养了以杨振宁恩师、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大副校长王竹溪教授、数学家陆家羲、世界集邮专家沈曾华、计算机专家陆汝钤等为代表的四万多校友。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就曾于1941—1942年在该校任教国文课,并先后为学校五次题字。北大校长、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33年为该校题词“忠信勤勇”四字校训。

 

上海继光高级中学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为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展开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愿意结合“静说历史”课程,与复旦大学共同打造扩展课堂和讲座分享,丰富高中生的学习内容与视野,挖掘自身文化遗产的潜力。

 

   讲座纪要   

 

2019年3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在上海继光中学开展了第一场讲座。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杜晓帆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文化遗产与我们”的讲座分享。

      

杜老师首先提起“上海人与上海认同”这个话题,他询问在座的同学如何来证明自己上海人的身份,通过一系列的问答互动,杜老师逐渐引入文化遗产的概念。


杜老师通过列举兵马俑、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端午节节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阐释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又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入手,介绍了一类大家比较陌生的文化遗产——历史城市。通过分享他自己对于历史城市的观点和在传统村落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活态遗产的概念。他鼓励同学们思考,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人的行为之间呈现何种关系,人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作为系列活动的“奠基石”,第一次讲座意在通过与上海继光高级中学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引导同学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和自身的联系,思考不同人群面对文化遗产不同的态度,并从文化遗产中发现其蕴含的“知识与技艺”、“生存智慧”、“和谐、美和多样性”。例如,校园里矗立着的蔡元培先生题写的校训石为什么被坚持保留下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又该怎样去思考“校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


 

讲座现场

      

接下来,沿着杜晓帆教授的思路,“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通过扩展课程、校园参观等形式传达更加具体的方法和理论,与同学们共同探索面对具体的文化遗产问题并展开相应的思考与行动。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与上海继光高级中学结缘于提篮桥文化遗产的相关调研工作。这将成为双方日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上海继光中学附近的提篮桥街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犹太人聚居区,这里一度居住了3万名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上海人民在自身面临巨大战争压力的同时,积极帮助了其他国家的苦难民族。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长期以来较为关注这段历史,上海继光高级中学近年来也在积极思考提篮桥街区价值的潜力,探寻这段历史可能的艺术表达形式。而正如杜晓帆教授在讲座中提及的,与提篮桥街区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是这项文化遗产的灵魂。希望接下来的活动能够以此为契机,带给同学们更多的实践尝试与思考,并形成一定的成果。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