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第二站丨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之四

发布时间:2023-09-19 

百变小哪吒

 

徐洋

 

哪吒是最受广大青少年儿童欢迎的故事角色之一,也是经久不衰的大IP,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哪吒故事经过多次改编,每一版本中都赋予了哪吒不同的人物思想和成长经历,这一系列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本次讲座主要面向西外外国语学校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作为历史课的拓展内容进行。孩子们集中出生在2008-2009年,对于他们来说,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形象和故事就是他们对“哪吒”的全部印象。因此,本次讲座以“哪吒”故事及形象的变迁为主线,向同学们展示这一文化元素如何发展成他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1. 人物原型

 

哪吒的原型是密教中毗沙门天王的第三王子(也有经文称其身份为王孙),依据梵语,其本名被译作“那罗鸠婆”,也译作“那吒俱伐罗”,经文中常现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的形象,面貌凶恶,当天王出行时为其托塔,也肩负着降魔除恶、安定三界的使命。

 

 

▲ 专注听讲的学生(张瀚月 摄)

 

 

2. 传入中国

 

唐代早期,哪吒的人物原型随着密教信仰的传播一同来到了中国。由于经文中的哪吒常常以可爱的童子身形象出现,于是人们选择以儿童面貌作为其真身,并普遍接受了其作为天王第三子的身份。

 

哪吒与李靖建立起父子关系也经过了十分漫长的时期。唐贞观年间设立“安西四镇”,包括龟兹、焉耆、于阗和疏勒。其中在于阗文化中,毗沙门天王是受到普遍信仰的守护神,于阗国王自称是“毗沙门天之祚胤”。安西四镇建立后,他们的信仰也随之东传,毗沙门天王逐渐被唐军视为战神。相传在天宝年间,毗沙门天王出手帮助了被西域五国乱军所包围的唐兵。

 

而李靖是隋末唐初的杰出军事家,因在西北地区的赫赫战功被百姓神化。在他去世后近一百年的天宝年间,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李靖神化的形象,文献中也有了百姓为其立庙祭祀的记载。

 

于阗国祚自公元前232年至公元1006年,长达1238年之久。历史上曾有两位君主改姓李,912年,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自称“唐之宗属”,改名“李圣天”。李唐王朝自称出身陇西李氏,李靖正好出身这一氏族。由此,以于阗国王室为连接点,百姓很可能在毗沙门天王与李靖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再加上二者都在西北地区取得过令人遐想的战功,在人物故事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于是宋代时,依托毗沙门天王的新李靖形象便诞生了。

 

作为原来毗沙门天王的身边人,哪吒就此拥有了“中国血统”。宋代思想文化及伦理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之后围绕哪吒展开的人物故事奠定了一定基础。

 

3. 从模糊到清晰的形象

 

元代的哪吒形象充分吸收了密教元素,拓宽了民众的想象空间。《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是学者研究哪吒形象的重要杂剧之一,其中对哪吒的能力、武器、人物性格等有了极大的丰富。

 

明代正式进入了哪吒形象及人物故事的确立阶段,《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基本上吸收了元明杂剧中的各种元素。《西游记》在保留了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艺术形象及其故事。《封神演义》成于《西游记》之后,哪吒全面成为一个道教神仙,师从道教老师,人物塑造中,密教的元素有所削弱,但武器、多头多臂等核心元素仍得到延续。

 

4. 明代以来,成为有血有肉的娃娃神

 

《西游记》中哪吒的出场片段零散,故事性一般,而《封神演义》则以大量笔墨描写了哪吒的身世、成长经历等。后续文学创作大多沿袭《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并结合时代语境进行二次创作。《封神演义》中主要的故事情节包括闹海屠龙、误伤石矶、割肉剔骨、托梦建庙和莲花重生等,改变最多的地方是哪吒的自我成长和亲子关系。

 

《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为背景展开,哪吒作为未来姜子牙阵营的先行官,由灵珠子转世而生于李靖家,但从出生到重生,哪吒与师傅太乙真人的关系都更亲近于自己的父母。作为李家三子,哪吒并没有延续哥哥们“金、木、水、火、土”的取名顺序,“哪吒”这一名字暗示了这个背负着神谕使命的孩子其实并不完全属于这个家庭,这名“仙二代”有着天生的特权。

 

哪吒有着儿童身上特有的天真烂漫,不为规则所束缚。从他闹东海使老龙王受惊、打死巡海夜叉、将敖丙扒皮抽筋和误杀石矶的两位童子这些情节中,能够看出他的天真、活泼和顽皮。其实日常生活中,在对生命没有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敬畏、缺乏是非观的儿童身上,经常能够看到某些无意识的伤害行为,但这名儿童的能力实在过于超群,以致于它所造成的后果极具毁灭性,甚至有些残忍。哪吒需要成长,他对龙王的所作所为触犯了天条,便要遭到惩罚,哪吒独自承担起这一后果,削肉还母、剔骨还父,实际上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一系列规训。

 

小说原著毫不避讳李靖夫妇对这个孩子的忌惮,从孕期起就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其实并不期待这个孩子的降生。更何况李靖当时仍然是纣王朝廷中的一名官员,偏偏这位名义上的儿子又注定和自己的领导是敌对关系。哪吒长大后,对于这名托生而来的“仙二代”所闯的灾祸,李靖夫妇的态度是撇清关系。双方的矛盾在哪吒死后的还魂过程中激化,经过李靖毁庙一事最终爆发,两人彻底决裂,导致哪吒生还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追杀李靖。最终李靖靠燃灯道人赠送的玲珑宝塔,用武力镇压的手段解决了问题,双方从此便维持着表面父子的关系。这仍可以看作是当时的社会道德对个人的规范。

 

5. 现当代社会对哪吒形象的重塑

 

近现代以来,社会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诸多改变,其中最经典的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此时文革刚刚结束,社会需要一定的反思。电影淡化了武王伐纣的大背景,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明显削弱了“神性”而增强了“人性”,太乙真人传授哪吒武器和道教仙法不再是对哪吒为“神”的进一步肯定,而是对于其个人力量的帮助。为了凸显哪吒行为的正义性,电影将龙王丑化成恶意制造天灾、逮食童男童女的恶势力,其与哪吒的矛盾取代了与李靖之间的父子矛盾。

 

2003年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出品了动画片《哪吒传奇》,社会经济等方面已经获得极大发展,网络开始普及,让年轻一代的70后、80后有了更多创作空间和话语权。故事以武王伐纣为背景,划分出了以石矶联合商纣王的反派,和以哪吒、姬发为首的正派,着重表现哪吒的成长经历,如何经历挫折、历练后获得成长,从天真烂漫调皮捣蛋的小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小英雄。在这一版故事中,哪吒的家庭环境十分和睦,尤其是母亲殷氏,作为凡人,虽然柔弱但却为哪吒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哪吒与师父及伙伴之间充满深情的羁绊也是这部动画的一大看点。

 

“哪吒”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之所以“哪吒”还有活力,是因为他仍然能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我们的创新永远无法脱离历史,但我们总能以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为指引,在创新中对一个文化元素进行新的价值判断和再加工。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有着同样的理念。

 

交流互动

 

 

▲ 出席讲座的学生(郑博远 摄)

 

前来听讲的同学最熟悉的哪吒故事为2019年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一起总结了这一版哪吒故事的新变化。之后徐老师带领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哪吒故事能够经久不衰?并由此让同学们试着谈谈对“文化创新”的想法。以下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的笔记。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