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重”走北碚夏坝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价值研究及展示利用联合工作营成员招募
工作营简介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是抗日战争期间,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办学的校址,也是复旦大学回迁后相辉学院办学的校址,目前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走北碚夏坝——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价值研究及展示利用联合工作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联合主办,计划面向复旦大学及西南大学校内的文博系、新闻学院、中文系、外语学院、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所、数学学院、法学院、化学系、生物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农学院等专业招募10-1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调研团队。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鸟瞰·重庆北碚
工作营的主要任务是基于每位同学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参考各个学科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复旦大学在抗战内迁重庆办学期间以及后续的相辉学院办学时期,各个学科的发展历史、主要人物及其贡献,为准确认知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文化遗产价值,做好旧址整体保护与展示利用等建言献策。
工作营将资助表现优秀的营员“‘重’走北碚夏坝旧址”,实地对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北碚博物馆、西部科学院旧址、卢作孚纪念馆、北碚公园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并与北碚当地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围炉座谈”,深入了解各个学科在抗战内迁时期的发展及其意义。
复旦大学内迁历史简介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江湾复旦校园。1937年9月,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组成联合大学,分为两部,分别迁往江西庐山和贵阳,这是中国第一所内迁的联合大学。12月中旬,南京沦陷,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500多名师生在副校长吴南轩的带领下辗转入川,借重庆菜园坝复旦中学复课。1938年3月,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解体,复旦大学在重庆北碚夏坝征地建校。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复旦大学结茅立舍、弦歌不辍,艰难创业、办学育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5月,复旦大学回迁上海,北碚的校舍、土地由复旦同学会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租借使用。1950年,私立相辉学院与其他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农学院。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老照片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现状
复旦重庆旧址共有建筑约12栋,主体建筑呈现中轴对称布置,其它建筑为成排布局,四周没有围墙。进入大门,沿中轴线为登辉堂,后侧为礼堂,四周有回字形围合建筑,分别以复旦校训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命名。再往后保留了成排布置的宿舍区,每排少则三五间,多则十余间,单层平房,多采用西南地区的“穿斗式”木构架,但增加了“上弦杆”,是抗战内迁高校的一种典型屋架形制,小青瓦冷摊瓦屋面,竹编墙为主,外观朴素简洁,反映出抗战时期建校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此外,在主体建筑的西北侧沿马路还有原为“寒冰馆”的建筑,在东南侧有“孙寒冰墓”,是为纪念在日机轰炸中罹难的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等师生而建。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登辉堂与寒冰墓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建筑尚未定级。
左图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校园平面图;右图国立复旦大学校庆节展览分布图
左图学生宿舍;右图学生宿舍屋架
左图原“寒冰馆”建筑(疑似)右图孙寒冰墓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复旦历史的重要见证,是抗战时期复旦人从事各项活动的纪念地,承载了复旦师生的集体记忆,也是复旦精神的物质载体,是传续至今的复旦精神的脉络之源。本次工作营旨在对复旦大学在北碚八年的发展历程按照学科进行系统梳理,挖掘各学科重要人物的活动及其贡献,探索其背后承载的复旦精神,准确认知并提炼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文化遗产价值,为后续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整体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对于参加工作营的同学来讲,可以在跨学科的研究实践中开拓视野,扩展思考视角和维度,形成全局性的思考方式;能够熟悉自己的学科,增强荣校爱校的情感,进一步构筑家国情怀,有效实现自我发展。
研究任务及内容
为了更好的提炼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遗产价值,需要对复旦大学抗战内迁时期以及相辉学院办学时期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追溯复旦大学在各学科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并对抗战时期与复旦大学紧密关联的人物的活动进行整理,提炼出复旦大学对北碚建设,乃至对西南地区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此外,还要继续追溯抗战八年各学科培养的学者、专家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时期的持续性贡献。
因此,工作营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每位同学的学科背景和知识体系,追溯各自学科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梳理各学科在复旦大学的师承关系,整理各学科重要学者的生平及其贡献,共同提炼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文化遗产的价值,制定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概念方案。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登辉堂历史照片与现状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
支持单位
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
复旦大学校史馆
复旦大学档案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
北碚区博物馆
重庆市古迹遗产保护协会
带队师生
学术顾问
钱益民
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
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教授
杜晓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
王梓萌
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仲英青年学者
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校青年教师联谊会执行理事长
刘重来
西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卢作孚研究中心成员
郑劲松
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
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莫 骄
北碚博物馆馆长
龙世和
北碚区博物馆文史专家
王 弘
复旦大学历史系校友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展览策展人
主持老师
侯 实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
孔 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带队学生
张 煦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
张 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生
刘 含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生
9月1-14日
第一阶段研究
按学科分组分工调查与研究(不定期线上线下讨论)
9月15日
第一轮成果汇报
地点
复旦校内(线上+线下)
主讲
工作营成员(复旦大学及西南大学不同专业的本科、硕士生)
9月16日
重庆参观
上午
到达重庆北碚
下午
参观
地点1: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结合校址校舍老地图、老照片认识抗战时期校园变迁过程,感受抗战时期办学的艰辛,走访村民进行沟通交流,可制作调研视频。
地点2:北碚博物馆、西部科学院旧址
从卢作孚乡村建设成就,以及抗战时期在北碚形成的学术共同体这一视角进行思考和比较。
地点3:卢作孚纪念馆、北碚公园(红楼、清凉亭)等
重点考察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系列成果。
其它考察地点(备选):老舍旧居、梁实秋雅舍等
9月17日
围炉座谈
地点
西南大学研讨室
上午
头脑风暴
结合前期的历史资料整理及实地调研,各位同学展开头脑风暴,深入讨论,并准备下午围炉所需要请教的问题
下午
围炉 • 北碚
嘉宾
钱益民、陆建松、杜晓帆、刘重来、郑劲松、莫骄、龙世和、王弘(暂定)
晚上
返回上海
9月18-28日
第二阶段研究
按学科分组分工调查与研究(不定期线上线下讨论)
9月29日
成果汇报及专家评议
地点
复旦大学青书馆(线上+线下)
评议老师
钱益民、陆建松、杜晓帆、刘重来、郑劲松、莫骄、龙世和、王弘(暂定)
9月30日或国庆假期后
提交成果,结营
工作形式和参与方式
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历史搜集、整理、研究,表现合格者参与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现场考察(由工作营组织方提供经费)。本次考察拟达成目标:
1. 调查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保护现状;
2. 梳理抗战期间各个学科的重要人物及其活动;
3. 挖掘旧址培养的学子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
4. 凝练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核心价值;
5. 提出复旦重庆旧址保护利用与展示概念方案。
主持教师全程指导;学术顾问不定期参与指导、交流;遗产、历史、建筑、考古等学科背景的学术助教(博士生、硕士生)全程参与。
本次工作营结束时,学员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时提交全部基础材料(包括调研照片、访谈录、图纸等)和相应调查报告。完成线上线下全部课程并按时提交材料和报告的学员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调研实践证书。
报名方式
1.招生人数:10-12人
2.学校及专业方向:本次暑期工作营面向复旦大学及西南大学校内招募本科生及研究生。复旦大学招募的专业包含但不限于:文博系、新闻学院、中文系、外语学院、历史系、史地所、数学学院、法学院、化学系、生物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西南大学招募专业: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具体分组以实际报名和筛选情况为准。
3.报名时间:即日起至8月20日。
4.报名方式:下载报名表格.docx,并将填好的《报名表》发送至报名邮箱22210540056@m.fudan.edu.cn。邮件标题形式:“姓名+专业(或单位)”,需提供一份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参加工作营的意愿、类似的调研或科研经历、自己对于本学科乃至工作营的理解等。
5.录取通知:主办方将于2023年8月21日邮件通知录取学员,并告知下一步具体事宜。(逾期未收到邮件则说明报名审核未通过)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