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丨借古开今——关于社区发展的非洲遗产管理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2-11-02  阅读次数:921

 

 

 

应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邀请,2022年6月29日,南非罗德斯大学遗产管理讲师和研究生项目负责人帕斯卡尔·塔鲁文加(Pascall Taruvinga)博士,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师生带来“借古开今——关于社区发展的非洲遗产管理新趋势”(Past in The Present: Emerging Heritage Management Trends in Africa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讲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马科办事处主任埃德蒙·木卡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和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系教授张朝枝,也受邀参与讲座后的交流对话。

 

2019年12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达成合作协议,开展非洲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的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本次讲座系双方合作开展的第二场学术交流活动。精彩的非洲博物馆与社区发展实践案例分享内容,拓展了我们对非洲文化遗产管理的认识,深化了中非文化交流。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01

关怀遗产与社会福祉


 

2003年,南非前任总统曼德拉在第五届世界公园大会上指出:“我看不见公园的未来,除非他们把社区居民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将他们的需求纳入规划发展。”曼德拉对于社区与公园发展关系的考量,同样适用于文化遗产领域。当我们谈论社区问题时,所涉及的是关乎所有群体的社会福祉,这意味着要关怀每一个人。而非洲遗产的未来在社区手中,所以遗产保护从一开始就必须将社区囊括其中

 

社区是一个多元群体、多元价值观的集合,因而我们需要回应和考虑社区内部成员的不同声音。社区发展,尤其是在环境、经济、社会、和平与安全四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总是扮演最重要的催化剂角色,遗产保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驱动过程,遗产保护必须促进社会与世界的发展,让保护和发展互惠互利。尤其是那些由原住民或其社区所创造的遗产,更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在非洲,除了殖民者遗留的建筑遗产,文化遗产一般与社区紧密相连。因此,非洲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连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怀遗产和关怀社会福祉。

 

一方面,我们呼吁“关怀遗产首先要关注遗产地”,因为遗产诞生于本土。非洲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无法分割的,其价值也与当地社区相联系。因此,对遗产的干预举措必须慎重考量,同时需要关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避免产生负面作用,尤其要减少对遗产地的人为与自然的破坏。这就是对遗产的关怀。事实上,受殖民政府的历史影响,非洲遗产多采用自上而下、专家驱动的保护模式,相关保护原则发展也相当成熟,已然成为一门科学。为了连结非洲的过去、当下与未来,遗产保护可以被定义为:为了未来下一代,使用科学技术与相应手段,关怀我们所继承的过往。但是,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原住民或是地方知识系统,可以是一门科学吗?这值得我们思考。

 

另一方面,关怀非洲社会福祉不仅仅是食物和水源,也不限于施舍和捐赠,而是全方位地推展,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就业机会、住房、社会参与、环境、安全、健康、学习、休闲、家庭生活、金融安全等。由此可知,关怀社会福祉不仅仅只是为了让社区居民存活下去,更需要探寻如何让人们的生活更和谐、身心更富足。由此可见,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社区对遗产话语的不同价值主张

 

02

遗产保护范式的转变

 

 

非洲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历经数十年实践,在范式和理念上发生了变革:从早期关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二分,到开始关注遗产多样性与其所处的具体情况。人们的价值观、态度(积极或消极),以及其所设定的目标,都关联着社会与遗产的福祉问题。这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社会驱动的管理模式,因此遗产保护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犹如一列运行的列车,需要综合考虑保护利益相关方的不同需求,兼顾国家价值、世界价值和社区福祉的发展。


遗产保护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


 

世界遗产长期被认为“注重保护,遏制发展”,其实在2015年发布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本土化,鼓励各国合理保护、兼顾发展。非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是这种范式转变的一部分——转向本土化,开始关注如何连接利益相关者,鼓励由下而上的参与。

 

非洲的文化遗产具有包容性特质,与殖民时代的排他性概念正好相反。在非洲原住民知识管理体系下,文化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包容的,与当地文化和社会福祉息息相关。殖民时期,原住民知识管理体系被国家管理体系所取代,一种排他性的遗产管理模式被引进非洲,导致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分割。今天,非洲遗产保护走向了强调社区驱动、本土化和现代科学的综合管理体系;积极倡导重现遗产保护在实现社会福祉中的包容性作用;呼吁以人为本,要将不同的人包含在内,让他们成为遗产保护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遗产如果不被社区居民所认同,就无法实现保护,人们只有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才会主动采取保护行动。

 

本次讲座主题“借古开今——关于社区发展的非洲遗产管理新趋势”,正是在非洲遗产管理的宏观背景下,重新构想一种价值主张——通过遗产保护构想明天的发展

 

重新构想非洲遗产管理,主要从价值观的前瞻性与本土性两方面着手,并使这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而非竞争。犹如非洲本土知识管理系统所展示的内容(参考《力量与变革——从非洲视角看非洲后殖民时代的博物馆》),为了能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去,非洲开始探索“以人为本”的保护方法。此外,也需要用殖民之外的其他视角,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內涵。

 

 

03

遗产保护的挑战


 

与其他地方一样,非洲遗产的发展受到新冠疫情的打击。但风暴总会过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疫情是助推改变的机会,借此我们开始重新构想后新冠时代的非洲遗产管理,学习接受新事物、新常态。其中,数字和数字化战略在疫情中找到了机遇,但它同时也带来了潜在风险:数字化将给社区带来什么改变?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如何解决?如何竞争?如何解决当前遗产机构内部缺乏相关能力的问题等。

 

在重视科技的今天,传统知识受到了挑战。原住民口传心授的智慧与现代科学不应该对立,我们在保护遗产时,将两者结合,同时也把社区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方法融入科学的遗产保护过程中,建立现代科学与传统知识兼备的保护模式。比如乌干达卡苏比王陵(Kasubi Tombs)世界遗产的消防训练中,传统消防知识和秘诀与现代科学消防知识相互融合,综合提高了消防的效果。

 

此外,国际提倡的“文化景观”概念,与非洲社会对待土地的态度有所不同。“文化景观”表明景观可以被改造以适应人类的需要,这种将地方客体化的观点,不被非洲人所接受。非洲社会把土地视为不可分割的、具有灵性的地方。因此,是土地拥有人民,而非人民拥有土地。景观是中心,人类将自己“自然化”为景观,只有以“景观希望被照顾”的方式关怀它,景观才能回馈人们。因此,所有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04

遗产保护实践

 

 

非洲拥有多样而丰富的遗产类型,包括考古遗址、岩石艺术、宗教和精神性场所、文化线路、文化景观、殖民遗产、人类聚落、技术遗产等。但是,非洲遗产地的周边大多是贫困地区,所以需要通过边做边学的方式,让社区发展与遗产保护实践可以同时实现。以下通过五个案例研究说明非洲社区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多种面貌,阐述被非洲人民接受、负责任、可持续的遗产发展模式。

 

/ 1 /

马里(Mali)


 

西非马里的“社区正行动”(Community in Action)项目将居民分成不同的小组,与专家一起参加维护古迹的工作,目的在于动员整个社会参与遗产保护。有趣的是,大量马里妇女参与其中,并挑起了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作为一个团队,她们促成了社区和遗产机构之间的对话,并探索解决性别平等问题的机制。

 

通过这个活动,遗产保护的代际差距也得以弥合。老中青三代人通过高校与遗产机构主导的社区参与,紧密连结在一起。社区年轻人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我们向年轻人传授维护古迹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共同构建遗产保护解决方案。

 

 

马里居民参与“社区正行动”

 

此外,我们也尝试探索大学与遗产机构的伙伴关系,构建智能遗产中心,促进社区服务学习的经验,实现互惠互利。例如,我们交由社区居民来教授原住民知识体系给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他们已经成为代表社区传授原住民知识的专家。由此引申至高校内,为什么不能让社区来指导原住民知识体系的教学?让感兴趣的学生成为保护过程中的创造者和所有者?

 

关于非洲遗产保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来自外部(西方)的观点,他们认为非洲缺乏资源;以来自西方专家参与遗产保护为主;把永久解决方案视为能力建设。但从内部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非洲有充足的专家;以来自本地专家参与遗产保护为主;有良好的遗产管理实践;在能力建设方面,我们以分享经验为主。总而言之,传承保护和经验分享,既需要建立在尊重、公平、平等的价值观下,也要互相学习。

 

/ 2 /

大津巴布韦古城(Great Zimbabwe)


大津巴布韦古城(UNESCO官网,Ko Hon Chiu Vincent 摄影)

 


 

1998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津巴布韦,曾是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统治下的首都,是11至15世纪,由修纳人创造的班图文明的重要见证。遗址出土文物显示修纳人掌握良好的陶器与金属冶炼技术,吸引了冶金考古专家的注意。

 

当地的人们为大津巴布韦古城创造了许多附加价值,他们不仅活化利用遗迹建筑,也从遗产获取古玩、包装等产品的创造灵感。在这里,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使他们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协助提升产品的销售,让当地的人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传统木雕从大津巴布韦古城遗产获取创造的灵感

 

 

/ 3 /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也持续产生变化,社区发展如何与自然景观共存?如何面对现代建筑?在不影响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情况下,该如何采取保护措施?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UNESCO官网,Kishore Rao 摄影)


 

今天,在坦桑尼亚的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张力、紧张与争论,但同时也有共存的地方。坦桑尼亚推进野生动物禁猎区时,遭到马赛人(Maasai)的反对,要求政府离开他们的领地。马赛人和政府对于土地的所有权有着不同的看法,从宪法的角度出发,马赛人祖传的土地属于公共土地,而且在保护区之外,政府还给了马赛人原来63%的土地。

 

传统观念和现代国家宪法之间的隔阂,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事上被批评不关心马赛人的安置问题,所以他们也在思考在其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和非政府组织、媒体之间协商。

 

从国家机构管理角度来看,保护区管理局有非常成功的社区发展计划,实则是对社区的回馈。他们为社区提供教育、经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支持,积极处理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当局还资助各个阶层的学生、建设学校设施、培训技能、培养导游、支持畜牧业发展与食品安全计划。此外,还为当地居民提供粮食、小学供餐、医疗援助计划,并使他们从生态旅游项目中直接获得收益,包括7个文化村和13个露营地,以及鼓励居民参加环境保护等。

 

/ 4 / 

要塞与堡垒世界遗产地:加纳(Ghana)


 

今天,加纳“要塞与堡垒世界遗产地”的周边有许多违规开发,比如该地建设的泳池所在地被认为是代表欧洲和非洲的黄金和奴隶贸易,以及与上帝相遇的重要和直接的象征。不当的开发导致此地列入濒危遗产名录,这种商业化的开发是社区想要的吗?

 

建在加纳“要塞与堡垒世界遗产地”的泳池


 

而加纳的圣安东尼堡(Fort St Anthony)开发项目原来对社区是有利的,但因为开发商、社区与加纳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之间缺乏协商,开发选址不合理,导致周边出现了影响遗产视觉的新建筑。再如当地的克里斯蒂安堡(St Elimina Castle),在旅游需求的驱动下,建设工程还未结束时就对游客开放。这背后实则是源于当地社区对旅游业的期望,在明知遗产存有各种风险的情况下仍对外开放。

                                          

同时,捕鱼活动也对遗产和水域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在不损害遗产价值的前提下,解决加纳海岸渔民可持续的生计、开发合适的捕鱼模式。此外,遗产地周边的采石活动也会对遗产造成伤害。这种情况在非洲各国很常见,比如赞比亚北部省份姆韦拉山(Mwela Rocks)的岩石艺术遗址采石、津巴布韦穆图克(Mutoko)的黑色花岗岩开采等。

 

停靠加纳海岸的渔船

 

 

遗产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基于突出普遍价值的影响评估、环境战略评估等方式,固然可以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减轻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有时也需要让社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人们会保护他们所爱的东西。通过社会参与和介入,我们才可以了解发展模式中哪里出了问题。

 

/ 5 /

维多利亚瀑布/莫西奥图尼亚世界遗产

(Victoria Falls/Mosi-ou-Tunya)

赞比亚/津巴布韦(Zambia/Zimbabwe)


维多利亚瀑布(UNESCO官网,Véronique Dauge摄影)


 

对于莫西奥图尼亚(Mosi-ou-Tunya)土著来说,维多利亚瀑布与其周边的森林具有神圣的意义。当地成为世界遗产后,生长在这里的莫西奥图尼亚人究竟是处在贫穷或是繁荣的边缘?这里与大家分享在位于赞比亚的利文斯顿(Livingstone),我们所展开的创业实践案例。

 

为了改善利文斯顿社区人们的生计,我们在当地试行了各种农业创业项目,整修土地、安装农场设备、教授当地人识别与种植各类农作物。然而农业是季节性的,但人们希望每天都有收入,无法等待三个月的收获期。又由于计划缺乏可持续性,大概两年后这个项目就结束了。对于当地社区来说,季节性的收入除了不稳定,前期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社区居民更愿意通过售卖工艺品,获取持续性收益。

 

利文斯顿社区开展农业创业项目


 

 

05

遗产保护何去何从


 

从保护实践所得的经验和遗产管理语境的角度出发,未来非洲遗产保护管理亟须关注以下几项重点,才能让社区发展与遗产保护实践同时实现,促进关怀遗产与社会福祉。

 

1. 为非洲的遗产搭建桥梁

遗产治理必须具有包容性。我们必须将可持续性置于保护和发展之间衡量,作为遗产机构和社区之间的共同议程。我们必须接受新的价值主张,既要关心保护,也要关心社会福祉。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权力矩阵,与当地社区一起重新设想;也必须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处理政治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分享实践的经验,连接世界,拒绝成为其他人的试验场。

 

2. 遗产管理:商业敏锐性

当下非洲的遗产管理,需要摆脱对非营利机构概念的过时理解,不能继续把非洲遗产视为非营利实体。要把遗产作为商业,探讨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商业敏锐性问题——可持续性、创意与创造力、商业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开展良好的治理,并以此作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遗产的可持续性和相关性将变得更加重要,而大学遗产课程中的跨学科与多学科方法也将受到更多的关注,避免成为信息的孤岛。

 

3. 影响遗产产业的去殖民化

不同地方可以通过以本民族的人物和文化给公共场所命名,实现去殖民化的目的。比如南非的摩西•马布什达(Moses Mabhida,当地的一位英雄)体育场和津巴布韦国家体育馆的命名,这种作法其实就是利用自身文化抓住国内市场。曼德拉曾说:“区别人与人的,是从自身拥有的东西中创造出什么,而不是被给予什么。”以津巴布韦著名本土政治家Robert Gabriel Mugabe命名的穆加贝国际机场,基于大津巴布韦遗址造型,设计出了富有本民族文化色彩的建筑,就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建筑结合的成功例子。

 

摩西•马布什达体育场

 

穆加贝国际机场


曼德拉:区别人与人的,是从自身拥有的东西中创造出什么,而不是被给予什么。


 

4. 创新力和创造力

在南非克留格尔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有一个位于铁桥上、由历史火车改装的旅舍克鲁格•沙拉蒂(Kruger Shalati)。该旅舍新奇的住宿体验非常吸引游客。一辆旧火车或是一套装备的展示,只能让人们看到在南非在某段时期现代化的成果,但是,我们通过创新力与创造力,传承并利用过往的东西,作为改善当下与未来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如何以一种适应性的方式,利用一些遗产场所,为社区创造经济效益与就业机会。


改造旧火车,为社区创造经济效益与就业机会



5. 非洲对话:解决我们自己的挑战

非洲遗产有多个问题亟待解决: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土地问题、强制迁移问题等。我们需要主动出击,不能袖手旁观,为关怀遗产的人们和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

 

6. 青年,企业家精神与遗产

我们正在为未来非洲遗产管理领域的领导人定位。这是提升力量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关注培养未来的领袖,促进青年一代以新方式激发创造力,将接力棒传给年轻一代。老一辈的遗产人带着年轻一辈,除了教导,也要与年轻人对话。此外,当局也需要拨款支持年轻人有关文化遗产的创业,并提供咨询。

 

7. 社区发展:综合手段

社会发展需要有综合性的手段,所以亟需让非洲年轻人参与决策。尤其在策划国家发展的目标时,我们可以通过综合手段达成“认知水平、推进水平、法规环境、规划水平、共享利益、决策方式、共同愿景”的目标。

 

8. 充分利用权力:剖析遗产问题

我们必须审视非洲遗产所涉及的权力主体,包括非洲各国政府、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和国际组织,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权利主体,促进遗产保护工作。我们需要游说政府与各个部长,让他们了解遗产的意义、增加对遗产的支持,使之变得与经济相关。为了提高遗产的知名度,提高对社区需求的认识,我们也要善用区域层面上的力量,如非洲联盟。当然,我们也与国际层面上的权利主体协商共创,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他们讨论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以促进非洲地区文化项目梦想的实现。总的来说,遗产机构要为社区架设桥梁,利用种种契机,建立地区—全球的交流网与伙伴关系,实现可持续的价值主张。


 

06

结论


 

非洲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从早期“子弹”(bullets)转变为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shared values and approaches)。保护与发展的冲突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不像殖民地时代那么严峻。

 

非洲的遗产保护管理逐渐趋向成熟,在促进社区发展的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继续推动和促进遗产地和它所属社会福祉的发展。当地社区对于遗产保护共同的心声,已经体现在他们的一句俗语:“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存在为了我们的利益;没有我们的参与,就是与我们对立!”

 

“参与”已成为非洲社区对于遗产保护共同的心声

 


 

// 交流与对话 //

 

 

吕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非洲的遗产实践非常有意思。非洲遗产的整体性非常突出,不单是自然和文化的整体性,也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整体性,更是遗产地和社区的整体性。世界文化遗产概念是基于现代主义对于遗产的理解,把遗产变成过去的遗存,既是和今天的世界相对的存在,也与未来的社会有所隔阂。所以我们在讨论遗产保护的时候,往往是和今天社会割裂的保护和延续,遗产只是过去的记忆与遗存。今天所讨论的非洲遗产,却是一个整体,是延续的生活,反映了非洲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如何把非洲这样的价值观和整体性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多地认识它,将会是对全球人类文化多样性认知的贡献。但同时我也担心,今天所讨论的一些保护方法,可能会导致整体性保护的解体。人是复杂的,社区是虚构的概念,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社区共识的形成是具有挑战性的。非洲在这方面的经验需要有很好渠道传递给世界,期待非洲接下来的实践。

 

帕斯卡尔: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紧张关系,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适应性管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如果我们不与社区共享价值观,不分享遗产基础的决策过程,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就会继续存在,这是一个与遗产机构使用法律工具和法律权利有关的问题。

 

推动遗产管理去殖民化时,我们谨慎使用这个概念,因为“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有时会被误解为“以新替旧”。但是,过去并非都是糟粕,而当前或后来的东西并非都是好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要去殖民化的什么?什么需要被改变,什么是不需要改变的?如果我们真的要做,要取得怎么样的进展?目前非洲正在努力实现遗产治理的去殖民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要努力思考如何减轻紧张局势的影响,与社区共进,而不是由专家们独自前行。


为了吸引年轻人,我们努力增加创新內容,比如邀请年轻艺术家到曾经囚禁政治犯的世界遗产罗本岛(Robben Island)演出,直播节目吸引了超过一万六千名观众。为了避免极端,我们必须善用年轻人的力量与创新方式,如社交媒体和数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给予他们话语权。

 

张朝枝 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系教授

今天的讲座很精彩。从旅游角度来说,通过旅游来解决旅游和社区的问题时,谈得最多的是参与问题。认为参与就可以解决问题,是我们最早从西方理论学习到的,但是我们发现参与是不够的。

 

在中国,有些地区的民众对于政策的参与并不热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利益分配。虽然有学者提出让民众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或者更多话语权、政治权利,但实行起来也有难度,因为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益争权者往往不是弱势群体,而是既得利益者,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一定会发生争权问题,更多是不遵守规矩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最关键的是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无论是参与或是获得权利,只要能将其传统生计方式维持下去,就可以和遗产保护兼容。如果不能兼容,遗产保护也很难持续下去。

 

非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人民在创造、工作和使用的本身,就是遗产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知识,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知识传授给下一代。非洲大部分遗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生产紧密相连,传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们对发展和增长的理解,与政府对发展和增长之间的政策、措施的差异,如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地方性知识将难以传承。地方性知识是维持老百姓生计的基础,而不是以GDP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如果把GDP放在首位,地方性知识只能富民,并不能富国,如何做好之间的平衡,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帕斯卡尔:张教授谈到的内容非常触动我。非洲也有同样的经历,虽说我们为社区咨询,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是告知他们我们已经做出的决定,而不是让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即便我们提倡介入和参与,社区利益在过程中往往成为次要的事项。无论使用哪种模式,最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我们如何将他们与保护联系起来?所以您带来的这种综合思维非常重要。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交换经验、探讨实际发生的事情。

 

我们何去何从?对于一些正在重造的社区,我们帮助他们如何在生计和发展之间做出平衡的决定。不幸的是,受整个环境所驱动,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但我们还是必须了解社区,以及如何让他们参与进来。


关于本土知识体系,如何记录长久以来没被记录的本土知识体系很重要。例如,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气候变化,甚至提供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等信息。此时如果大津巴布韦世界遗产里,有一个区域因气候关系,谷歌地图无法显示,我们可以通过社区传统知识建立监测模式,将可能发生的事情视觉化。传统知识存在着现代科学以外可供利用的知识。


最后,对于发展和保护,我认同您说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立法,有时并不能通过“共享愿景”联系在一起的。遗产不能是一个旁观者,不能等着被邀请到其他部门,而需要主动进入有关部门,看看如何能与他们一起建设村庄,为社区造福。


木卡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马科办事处主任

正如从演讲中看到的,文化遗产的机遇、挑战与前景并存。希望中非两地更紧密合作,利用各自现有的技术与专长,共享经验和对话,鼓励双方学生互访,分享他们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合作的机制:第一是了解潜力,了解丰富的非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第二点是利用政治层面上已存在的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或其他平台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建设,建设合作的未来,鼓励年轻一代,通过论坛、活动、研究工作、研讨会或者会议等,共同参与其中。

 

杜晓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当今很多遗产保护原则和理论仍是以西方为主导。未来,希望中国和非洲的经验能够成为国际社会同享的理论、技术、方法,真正和国际结合。帕斯卡尔说,希望未来的非洲能诞生像《奈良文件》这种有世界指导性的文件和原则。在越来越多人关注“人和遗产关系”的时代里,我相信非洲能产生一些在发达国家想象不到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指导性原则。感谢木卡拉为我们推荐了帕斯卡尔先生,让中国和非洲有了一个新的联系途径。关注别人也是在关注自己,希望大家通过类似交流,更加关注非洲,为国际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做出贡献。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