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2022年4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乡村遗产教学实习暨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与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复旦大学医学统战部、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共青团石阡县委员会、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及石阡县国荣乡联合小学合作,开展了“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的楼上村之旅,以直播形式带大家云游楼上。
▲ 各地区的学生通过直播室云游楼上村
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全轶先和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贾明军老师主讲,从驻村人员的视角开启直播,带着我们领略贵州楼上村独特的建筑类型、民俗文化和乡土人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直播中,楼上村联合小学的多名小学生也作为小主播,从他们的视角讲述楼上村的故事,承担起传播村落文化的工作。
▲ 楼上村景观(林鋆澎、全轶先 摄影)
▲ 楼上直播小队出发
直播开始后,两位主讲人简单介绍了楼上村的背景信息与遗产资源。通过在一栋高处的民居院落远眺,观众得以一览楼上周边山形水势与民居建筑的全貌。“石阡说春”是楼上周边地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中,楼上村的“春倌”周正兵老人受邀,在戏楼上展示了一段名为《春牛头上戴五瘟》的说春表演。藉由这段民间以驱除疫疾、消灾祈福为主题的春词,向疫情影响下的城市及民众寄托祝福。
▲ 村民周正兵展示说春《春牛头上戴五瘟》
春牛头上带五瘟
行了一程又一程,主东忙把香纸焚。
烧香不分男和女,钱财不分富和贫。
老的烧香添福寿,少的烧香更聪明。
堂前宝香烧三柱,听我春倌说分明。
一柱宝香插牛头,世代儿孙做公侯。
二柱明香插牛腰,世代儿孙穿金银。
三柱真香插牛尾,世代儿孙高中举。
隋炀太子调了头,快将线麻来挂牛。
麻一捆来线五根,春牛头上带五瘟。
天瘟带到天庭去,地瘟带归地狱门。
牛瘟带到黄毛岭,马瘟到到青草坪。
麻瘟带走麻山去,痘瘟还去痘州城。
水火二瘟难得带,春倌带出十方门。
我今要想多言讲,略表几句返回程。
▲ 以驱除疫疾、消灾祈福为主题的春词
楼上小学的周娜介绍了楼上村戏楼的历史与功能,据她的讲述,这座建于1916年的戏楼,中间是舞台,两侧带走廊可供演员化妆、换衣服、放道具等。戏楼是楼上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都会聚集在这里唱戏、看戏、耍花灯等。
▲ 周娜同学介绍楼上村戏楼
“舞毛龙”是每年元宵节前后楼上村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在正月初九左右出灯后,龙灯会在村中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开财门”、说吉祥话,直至正月十五之后的特定日子,在靠近河岸的地方将龙灯烧掉,称为“送龙归海”,带有民间祈愿性质。楼上村社区文化中心的这条“毛龙”,是专门保留用作民俗展示之用。
在楼上村的梓潼宫门口,有一棵古树名为“金银桂”,因秋天会开出金银两色的桂花而得名。楼上小学的周子瑜介绍道,梓潼宫始建于明永历年间,现其正殿中供奉着道教的文昌梓潼帝君、慈航真人及财神三座神像。历史上,梓潼宫一带又被称为梓潼阁,是楼上周氏家族开展文化教育的场所。楼上村的周正文老师,自2005年起在旁设立“养正书院”,每年寒暑假期,带领学生来此开展书法、国画公益教学,持续十余年,村内学生多有受益。
▲ 周子瑜同学为大家介绍了梓潼宫
沿着梓潼宫附近的巷道一路前行,直播小队介绍了村里的古树群以及栖息在其中的鸟类“老鹳”,楼上小学的高菁蔓为大家讲解了当地的野生植物“活麻”,周小雨对村内的马槡古屋“周正齐宅”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分享了这座民居宅院的功能使用及村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 高菁蔓同学为大家讲解了当地的野生植物“活麻”
▲ 周小雨同学介绍了马槡古屋“周正齐宅”
走在村内的古巷道,楼上小学的周蕊琦与大家分享了石阡的红军故事与红色文化,在长征期间,楼上村曾属红军突围战斗的主要路线,至今楼上村的老人们还在清明时节前去甘溪烈士陵园纪念红军战士。周磊为大家介绍了民居“周永萼宅”,贾明军老师通过画面带大家欣赏了该宅院中的雕花窗、牌匾等,这一处宅院体现了楼上家族文化中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风。
▲ 周蕊琦同学分享了石阡的红军故事与红色文化
▲ 周磊同学为大家介绍了民居“周永萼宅”
循着潺潺水声,主讲人和同学们来到楼上村天福井。据周晓沁同学的讲述,天福井在村里又被叫做凉水井,民国27年,村民们集资重修,为了节约用水,在出水口下方设置了两道水池和一道水渠,出水口的水可以直接饮用,第一道水池的水用于清洗蔬菜瓜果、衣物等,第二道水池可洗农具污泥,水渠可供过往牲畜饮水,这一井水分级利用的做法在贵州村落并不鲜见,以天福井为例,楼上村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了这一村民分级用水的生态智慧。
▲ 周晓沁同学为大家解说天福井水分级利用
自天福井走到村口,油菜田、古树、远山构成了一幅绿色层叠的田园图景。由这一处景观的辽阔自然、勃勃生机之美所带来的治愈感,实是直播团队发起此次活动的重要缘由。
周雅慧同学为大家介绍,在田野中最为醒目的两棵楠树,其所在位置便是楠桂桥。这座据记载始建于1629年(明)的桥,曾是从前经廖贤河走水路到楼上的必经之处。建造此桥的四世祖周国祯为后人留下教诲:“有店舍蔽风雨,桑田给衣食,学校治身心,可也。”最后,由周丽同学介绍了生长在梯田田埂上的乌桕树,对其加固田埂、制蜡、禾晾架、烧柴等多方面的功能进行解说。
▲ 周雅慧同学给大家介绍了楠桂桥
▲ 周丽同学解说了生长在梯田田埂上的乌桕树的功能
▲在农田里干活的村民(全轶先 摄影)
从梓潼阁到养正书院,楼上周氏延续着耕读教育的传统;依山建房,合理改造,将自然禀赋充分利用;井水分级、田埂植树,至今仍体现着生态启示。时间将楼上的一切融合,使这个在特定历史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村落成为我们当下所见的活态乡村遗产社区,以其山水之美、德行之育、造物之状,向社会传达着乡村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待疫情过后,欢迎大家探访贵州楼上村。
▲ 直播尾声:待疫情过后,欢迎大家探访贵州楼上村。
互动|现场提问
复旦大学王金华老师:复旦大学参与楼上村保护利用工作后,做出了哪些贡献,楼上村文化建设有哪些变化和提升?
全轶先:团队最初来到楼上是因为受邀承担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村古建筑群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的工作。后经过团队师生的深入调研认知,在村里策划了主题展览“积厚流光——传承楼上乡村遗产”,自去年起,展览于楼上村的专家工作站对外开放。同时,团队师生在复旦校园发起了“楼上万卷行”公益图书募捐,将募得的几千册书籍在楼上村设立了“润心复旦书房”。今年三月起,我在楼上村开始长期驻村,除调研工作外,每周与楼上小学联合开展两次社区遗产课堂,为同学们和村民介绍遗产保护知识、组织非遗体验课程,尝试建立起一套长期可持续的工作体系。
上海文来中学魏凯立同学:请问石阡说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楼上村还有其他的非遗项目吗?
全轶先:谢谢文来中学的这位同学。2016年,石阡说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代表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石阡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项非遗,但是楼上村并不是石阡说春的发源地或者说很核心的地区,它比较核心的是在石阡的花桥地区。所以我们今天请到的周正兵爷爷其实是楼上村唯一一位比较擅长说春的老人家。除此之外,与当地仡佬族、侗族等传统习俗有关的毛龙、茶灯、木偶戏等,也属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有一些没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又与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密切相关的,比如特色美食神仙豆腐、糍粑等的制作工艺。这些都是楼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
弹幕观众meuw:选择楼上有什么渊源和契机呢?在楼上最大的一个收获或感悟是什么?谢谢!
全轶先:复旦大学团队在楼上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最初选择的时候,做决定的并不是我,但我听我的导师复旦大学文博系杜晓帆教授提过,当时当地的政府想要委托我们做这样一个保护项目,杜老师从山上观景亭附近的位置远远眺望村子,被这种自然的山形水势和村落建筑完美结合并且保存完好的村落文化景观所打动,决定在这里开展一系列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我来到这里之后,也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我曾经与来村里做国画写生的老师和同学们有过一个简短的交流,我说我不懂山水,但是我听过一句话,“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它说画山水的人都是很长寿的,因为山里的烟云可以给予他们生命的供养,他们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充满生机的,这也是我对楼上最直接的感受。贵州地区的一些村落与自然结合所形成的这种生命的力量,以及村民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当然还有我们的同学们,他们非常认真积极地学习文化遗产知识,参与村里的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这些都是我留在这里长期工作的动力。
▲ 观众在直播室的留言
反馈|上海文来中学
李金泽同学:经过今天的讲座,我深深的被村庄的美丽风光和乡土民俗所吸引,同时深刻的意识到了祖国对于偏远地区少年儿童教育的支持。我们要保护环境和古代文化,使其传承下去。
魏凯立同学:周五的下午,复旦润物社为丰富我们疫情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楼上村文化分享。主讲人全轶先和贾明军老师以第一视角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最真实的乡土风情。
一进村,说春的老爷爷就在戏楼等候着我们,为我们演唱春牛头上带五瘟,希望疫情早早褪去,重新开始校园生活。楼上村在历史上也有着一些红色文化的留存,走在楼上村的土地上,谁能想到几十年前的保卫身后万家灯火的红军战士们也在这里走过。天福井体现了我们祖先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生活智慧,看着小朋友们面上挂着喜悦的神情无忧无虑的玩水,几十年前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保护我们的战士们一定会忍不住跟着孩童们哈哈大笑。最后我们到了写实的山景画,梯田。看着梯田,感觉在给自己的眼睛做spa,对现在二十五小时高强度用眼的我们是一种说不出的享受。
最后,谢谢所有的老师为我们筹备这么有意思的讲座。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我们在一起,加油!
胡杨同学:没想到贵州还有一个这么好看的地方呀,一直都喜欢这样很有特色的村子,线上跟着老师和楼上村小同学们参观了好久~一定要去亲身体会一下当地的风情!每家每户的建筑都有不一样的特点,一砖一瓦都是美好的生活氛围,热情的村民,生机勃勃的环境,没有一处不吸引我的!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楼上村风光,一定会去留下美好的足迹的!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