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用照片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5-12  阅读次数:999

 

 

前言

 

 

2021年5月14日下午,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家、中国故事影像工程创始人、中国文化部全球推广画册《文化中国聚焦》作者赵辉老师,受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之邀,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用照片让文物活起来”的精彩讲座。

 

【讲座纪要】

 

 

讲座开始时,赵老师首先分享了一组文物照片,并通过文物拍摄阐明了自己的摄影理念之一:摄影不仅仅是简单的光学或电子控制,更是逻辑思维的体现。重点指出了摄影并非只是技术上的物理概念,而是关乎摄影人的思想再现。

 

2013年,赵辉老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研发摄影设备服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对世界著名博物馆进行文物拍摄的过程中,赵辉老师认为,应对比中外文物的特点,思考中国文物的来源、与国外文物的关联等问题,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 赵辉老师在讲座

 

以兵马俑拍摄为例,运用自然光与合适的设备进行拍摄出的兵马俑照片,放大后会展示更多参观时无法注意到的细节。赵辉老师在对拍摄的兵马俑与日本文物/文化照片进行对比后发现:兵马俑与日本间存在关联。以兵马俑装束与日本传统服饰为例,兵马俑的服饰体现了秦朝士兵的衣着特征,类似的士兵服饰特征一直延续至明朝时期。在此期间,日本曾派遣唐使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所以今天所拍摄到的京都传统服饰,能看到与兵马俑的装束有相似之处。比如日本人服饰中腿部绑扎的带子与兵马俑腿部所绑铠甲类似。除日本服饰外,卢浮宫所藏书记官,也与兵马俑手部雕刻细节相似。

 

 

▲ 兵马俑装束与日本传统服饰比较( 赵辉提供)

 

赵辉老师在讲座中传达的另一重要理念为:摄影存在有限客观性。许多人认为,按下相机快门的瞬间就记录了真实;而从成像原理看,眼睛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扫描,成像由大脑完成。摄影器材与眼睛的差距是巨大的。影像带有感情色彩,只要带有感情色彩,就不可能完全客观。以赵老师拍摄的两张贵州丹寨女性肖像为例,同样的摄影师与设备,同样的拍摄对象,最终呈现出差别较大的照片。原因在于讲述的故事不同,照片传达的信息和理念不同。

 

所以如何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自己的准确信息很重要。1979年,德国摄影师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拍摄了同一位西安老者,但两张照片呈现的效果差别较大。德国摄影师选用的胶片符合欧洲审美,胶片偏绿,而美国摄影师选用的胶片偏红。《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技巧高明,镜头语言运用较好,表现出了对古老中国的认知。而德国摄影师镜头语言较为真诚,所以无法呈现伟大的形象。

 

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摄影内容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表示“对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赵老师以自己曾经拍摄部分欧洲国家的经历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在他的镜头下,欧洲也是原始、保守的,“但这并非下意识拍摄落后的一面,而是习惯性地被这些内容所吸引。但我只拍美的,不拍阴暗的东西。”

 

▲ 赵辉西方人物摄影作品( 图源:赵辉提供)

 

赵老师在会场展示了一组由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于1870年代拍摄的中国人物照片。汤姆逊摄影师是当时英国最好的皇家摄影师,拥有卓越的摄影技术、高超的洞察力和细节把控能力。但当时的摄影器材非常笨重,需要在玻璃板上刷感光材料再进行曝光,拍摄时间长达几分钟。

 

 

▲ 约翰·汤姆逊中国人像摄影作品(图源:网络)

 

最后,赵老师总结说:一个主动的摄影师,需要通过人或场景表达要传递的信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去表达,是道德层面的事。我们习惯了光影记录的时代,很多人把手段和目的混淆,光影作为基本手段,但目的是什么,却渐被遗忘。

 

▲ 出席讲座会的师生专注听讲

 

 

 

交流互动

 

▲ 赵辉老师回答提问

 

潘可欣:请问老师拍完照片之后会用一些修图工具吗?我比较好奇后期修图软件跟摄影之间的关系。

 

赵辉: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正如化妆对女生的重要性。后期也是摄影的一部分。当你用相机的时候镜头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果是数码,它可以采取镜头最大的信息量,必须后期调整。就是说所有的设备已经有PS的概念在里面,图像只要拍出来之后,色彩、色调、反差一定要后期调整,特别是数码照片。

 

我们一开始很天真,被“真实的记录”这句话害了很多年。照片后期只要传送,它的效果就会开始递减,所以一定要进行调整,而不是所谓的遵守原则、尊重作者。你知道为什么我今天不用投影仪放映照片吗?因为成像之后投影出来还有二次成像、三次成像。所以我只能直接传输出来,保证同学们看到最好的影像,投影仪做不到,所以我们必须背着屏幕来到会场跟大家分享。

 

很多人问我胶片是不是很好?现在很多发烧友玩胶片,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码的精度要比胶片高多了,因为胶片进行二次三次的成像才能印刷,但是数码一下就出来了。

 

去年新冠期间我去了少林寺,把200个和尚召集起来给他们拍照,一个人两分钟。后来我发现其实把光调好了,让他进入这状态,和尚也能拍到很帅的照片。文物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怎样表现器物的个性和特点,需要分析和思维的连贯。比如拍玉器,用光线拍就无法拍到玉的润泽细节。

 

韩泽玉:除了专业的模特,在面对不是很熟悉的摄影师的时候,都是很拘谨的,情绪都是放不开的,但是老师拍的像是少林的这组照片,每个人的表情都很自然很潇洒,我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调动大家的自然表情。

 

赵辉:少林寺比较极端,因为每个人只有两分钟。今天如果让同学上台,如何强迫他进入状态?我一般会让摄影对象手上有东西。

 

▲ 赵辉老师摄影作品( 图源:赵辉提供)

 

全轶先:我们平时在考察的时候需要拍摄的照片很多不是一些静止的文物,而是一些活动的场景,比如一些村民的仪式,或者是他们生活的场景等等。我的问题是,为了拍摄照片的质量,我们要不要去干扰活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福建一个地区,刚好赶上村子里的民间游神活动,当地去了特别多的摄影师。活动里面请了一位道士带着村民们诵读经文,举行一些仪式,对于参加的人来说可能是严肃的事情,但是当时围观的摄影师们强行打断了那个人的活动。

 

想请教赵老师在拍摄一些民族活动或者手工艺这样活动性的场景时,在尽量不干扰拍摄对象,尊重他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照片质量?

 

▲ 文博系全轶先同学

 

赵辉:汶川08年地震之后,当地有一个非遗表演的活动,一个领头人出来,台下坐着几千名观众,当地的摄影师围成一个圈在拍照,阻碍了观众观赏表演。我当时非常气愤,我说你们还有没有一点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专业素养。摄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和拍摄对象。这种事情事先要跟当地协调好,我觉得必须要尊重表演人,尊重观众。可以不拍照片,甚至一张照片都没有,但是首先要尊重人

 

此外,提高拍摄质量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第一,带脚架,光圈调到8.0以上;第二,需要找两个男孩子去维持秩序。秩序好,镜头就取得很舒服,心态不一样。

 

祁姿妤:我会背一些器材去拍石窟寺,或一些山间的佛像,有的时候我需要背一些拍细节的镜头,有时候需要拍广角镜头,但是我一个人力气不够的时候,想问一下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尽可能地携带一些合适的镜头。

 

赵辉:最简单的是多一点预算,雇一个助手,帮你背包。因为相机镜头越重越多越贵越好,特别是拍佛像,一定要好一点。拍佛像的时候,往往光线很糟糕,不是最好的光线,所以更要好镜头。而且要定焦镜头不要变焦镜头,变焦省事,但是影像质量不一样。

 

▲ 赵辉老师与文博系杜晓帆教授

 

杜晓帆:感谢赵老师今天的分享。但是我们也明白,不可能听了赵老师的课,我们立刻就可以变成摄影家。摄影需要非常综合的素养,需要不断地积累。如果你的眼睛里看不到美,就肯定拍不出美的东西。然而审美能力又是和自己的修养及艺术滋养连在一起的。今天赵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和素养。知识可以学习,而素养是很难只通过教学就能领悟的。同学们问怎么才能调动一个人的情绪或行为,其实也还是一个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赵老师很敬业。为了能够比较真实的展示他的作品,他特地带了一个这么大的电视来播映照片。所以,他是职业的摄影家。

 

▲ 赵辉老师摄影作品( 图源:赵辉提供)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