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01
讲座背景简介
迄今为止,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个海域打捞或考古发掘出了不计其数的重要遗物。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水密切相关。但对占地球表面积70%的水下世界尚知之甚少,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了解更是如此。科学的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始于上世纪中叶,在欧洲首先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于80年代被引入中国。
中国有着近4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其中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珍贵的古代信息。随着大规模海洋工程、港湾建设开展及掠夺式水下盗宝行为泛滥,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水下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水下文化遗产不仅是重要的海洋资源,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如何看待、保护、利用水下文化遗产是当前面临的紧迫课题。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发展,中国水下考古工作正处在由水下考古向全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过渡的关键时期。认识、研究、保护被淹没于水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在理论、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突破将会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整体事业的全面进步。
02
主讲人简介
孙键 1965年出生,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87至2009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工作,2009年调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长期从事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了历年来的主要水下考古工作。主持了“南澳Ⅰ号”明代沉船考古发掘、“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均州城水下考古调查等工作,其中获得2010、2019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奖、考古论坛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奖。
现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领队,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专家、科技部“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海洋遗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主讲人
孙 键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研究员
“南海 I 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领队
科技部“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课题首席专家
主持人
杜晓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时间
2021年4月21日(周三)15:00-17:00
讲座地点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北区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