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 |  阿旃陀石窟佛教壁画艺术——兼谈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次数:5697
引子
 
       古代印度佛教艺术丰富多样,包括建筑、雕塑、绘画等,对亚洲有着广泛的影响。佛塔、佛像、佛教故事壁画这三者都是印度艺术的重要种类和代表。印度早期艺术中的犍陀罗佛像和笈多式佛像为各国佛教造像提供了范本。佛塔信仰在南亚、中亚、东亚都有广泛普及,但佛塔结构不同,形态各样。阿旃陀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对研究中国中古时期绘画风格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9年5月30日至5月31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邀请到印度国家博物馆艺术史、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史系主任阿努帕·潘达教授(博士)与中央美术学院王云副教授,分别就“印度早期艺术中佛陀造像的形成与发展(公元1-6世纪)”、“阿旃陀石窟佛教壁画艺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及“早期印度佛塔象征含义研究”三题进行分享。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教授主持,其中,潘达教授的两场讲座由王云副教授翻译。
    
主讲 阿努帕·潘达教授 翻译 王云副教授
 
      阿旃陀石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是印度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石窟开凿于Sahyari山中马蹄形的瓦戈拉河谷的崖壁上,共有30个洞窟。其中的早期石窟开凿于萨塔瓦哈纳王朝。阿旃陀石窟为我们展现了印度最早的佛教壁画,并因此闻名于世。从建筑的角度来看,阿旃陀的石窟可分为支提窟(佛殿窟,集会礼拜的场所)和毗诃罗窟(僧房窟)两类。在支提窟大厅的入口处,通常有一个巨大的、牛眼形的支提窗。毗诃罗窟是僧人日常居住、修行、念佛的空间,以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大厅为中心,周围是一些小房子。
 
一、经典题材
阿旃陀壁画的主题,除了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还有佛传故事。
1号窟有两个有名的菩萨,位于佛堂入口的侧面,其中的持莲华菩萨是印度美术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既单纯又光彩富丽,既慈悲又冷静。在鼻子、嘴唇以及下巴等突出的地方涂白色,使脸显得立体而饱满,这种“凹凸法“在莫高窟也能看到。通过菩萨五官和身上装饰的美丽,观者可以感受到菩萨的神圣与慈悲。
持莲花菩萨
 
       因陀罗是印度教神灵,经常作为佛陀的胁侍出现,以手上的眼睛为标志。阿旃陀壁画中的因陀罗面相融合了中国与印度风格:低低下垂的眼帘体现印度影响,张开的鼻孔、柔和的嘴唇与下巴则是中国的特征,而头冠则是中国化的印度首饰。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陀神力的体现,有十一面、一千臂,现收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的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帛画,观音年轻、白皙的身体位于一个月轮和彩色的莲花之中,主要的手臂上持有如意宝珠、琉璃念珠、带茎的金色莲花、装有鲜果美食的宝罐、代表知识的轮子、弓箭、镜子、盾牌及宫殿。还有几个做基本手印。
 
       舍卫城神变则是一个在印度中部、中亚、中国乃至日本都非常流行的主题。千佛表现的是佛陀为了降服外道在舍卫城化现千佛的故事。在阿旃陀,除了壁画,还有相关的叙事性浮雕。在敦煌的许多洞窟里也可以看到这个主题。
阿旃陀第2窟坐佛(局部)
 
二、摩诃贾纳卡本生
       Mithila的国王被弟弟杀害并篡夺王位,怀孕的王后逃到邻国生下儿子并抚养成人,取名摩诃贾纳卡。王子长大后听说父亲的遭遇,扬帆前往斯里兰卡夺回王位,中途遭遇海难。女神Manimekhala救了他,将其带到父亲的国家。摩诃贾纳卡娶了他叔叔的女儿成为了国王。故事主要讲述他成为国王后又放弃王位出家修行的故事。
 
        1号窟的壁画从摩诃贾纳卡的加冕典礼开始,此时的摩诃贾纳卡是一位菩萨。之后摩诃贾纳卡去丛林中拜访一位修行者,丛林通过山、岩石和鹿等非写实手法暗示。在这位修行者的影响下,摩诃贾纳卡决定放弃世俗生活,画面继续描绘他告诉妻子自己的决定,而妻子十分不情愿的场面。为了阻止摩诃贾纳卡,妻子派了舞女表演歌舞,以动摇他出家的决心。来自敦煌的菩萨下装(裙)收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中亚收藏,与壁画中的彩色条纹十分相似。根据梵文文献,当时的印度,中国丝绸十分受欢迎,而马图拉有一件雕塑可以证明这一点。
摩诃贾纳卡本生壁画局部
 
       妻子试图留住摩诃贾纳卡的努力是徒劳的,之后的壁画描绘了摩诃贾纳卡在儿子的陪伴下离开了城市。他的儿子身着图案的长袍。鹅这一主题已经在物质艺术文化中发展成一个泛亚洲的概念。在中国南宋晚期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同样可以看到鹅的图案。
 
三、维杜拉潘迪塔本生
这一则本生见于2号窟,讲述了维杜拉潘迪塔菩萨身为库鲁国王达南迦耶谋士时发生的故事。在一次四王的聚会中,维杜拉潘迪塔的智慧和学识征服了大家,他收到了每位国王一件珍贵的礼物,蛇王伐楼拿赐给他一串珠宝项链。蛇后听说后以死相逼,要得到潘杜拉潘迪塔的心。因此,蛇王为美丽的女儿伊兰达蒂招亲,要求求婚者满足蛇后的愿望。夜叉普纳卡乘飞马飞越喜马拉雅山,听到了伊兰达蒂的歌声,坠入爱河,决心迎娶公主。普纳卡与达南迦耶掷骰子赢下了维杜拉潘迪塔,在返回库鲁国的路上多次试图杀死维杜拉潘迪塔,没有成功。在维杜拉潘迪塔的谆谆劝告下,普纳卡放弃了杀死他的想法。最后,维杜拉潘迪塔以其智慧征服了国王与王后,普纳卡迎娶了公主,而维杜拉潘迪塔则成功归国。
维杜拉潘迪塔本生壁画局部
 
四、尸毗王本生
       神化身鸽子与鹰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之心。尸毗王为从鹰口下救鸽子而割下自己的肉相抵,无论如何竟比不上一只鸽子的重量,最后尸毗王只好奉献自己全身。神受到感动,将其身体复原。
 
       阿旃陀17号窟残存的壁画表现了尸毗王在秤上的场景,在敦煌莫高窟第254、275窟中,则表现鸽子被尸毗王保护,而另一人割尸毗王身上的肉。到了莫高窟85窟,则变为尸毗王像印度国王一样裹着腰部,两位中国皇后站在他身后,他坐在户外的凳子上,有人在割他的肉,割下的肉在秤上,鹰在秤的上方。
尸毗王本生 局部
 
五、天顶装饰
       阿旃陀壁画中的天顶装饰没有佛教故事,但主题非常丰富。中心是一个大型的圆形装饰,以一朵莲花为中心,花卉、植物及其他纹样的装饰带呈同心圆状环环相套。
 
       回纹装饰十分常见,在各个小空间内填充着各种主题,并经常与鹅、莲花及织物纹样组合出现。1号窟中水果和花卉的表现手法非常有趣,轮廓线为黑,翻卷的叶子则用白色表现高光。
 
       动物图案则有白色的大象、从花间穿过的公牛。还有在花间滑行的侏儒及神灵。天顶上的这个恶魔头,轮廓大部分采用白色点线,只有眼睛、嘴唇及獠牙画得比较明显。在敦煌的很多洞窟中,也有大量同样主题的纹饰。
 
神牛
       壁画中还有波斯大使的宴会场景:波斯长官夫妇在仆人陪同下出席宴会,人物的皮肤白皙、眼睛深陷,这两个特征与阿旃陀其他壁画完全不同。除了白色,画面只使用了蓝绿和赭石,这种风格的延续在敦煌也可以看到。
       讲座结束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特聘阿努帕·潘达教授与王云副教授为客座研究员。
讲座合影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