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第一站•上海继光高级中学(二)

发布时间:2019-11-09 

       本学期,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面向青少年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长期公益活动——“文化遗产进校园”。该项活动以高校与中学联合组织为特色,以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主动性为目标,通过开办讲座和共同授课的方式搭建青少年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交流的通道。

       在由杜晓帆教授主讲的第一期讲座“文化遗产与我们”广受好评后,2019年4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在上海继光中学开展了“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的第二场讲座。本期讲座由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研究生聂然主讲,主题为“如何策划一场展览——以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为例”。


图1主讲人聂然


静说历史


       本次讲座缘起于上海继光高级中学“静说历史”课程,“静说历史”是由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组陆文静老师开发的一门研究拓展型课程,是倡导多途径与历史对话的“体验型”课程,在此前结合学校开学第一课历史剧展演与“青史杯”全国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开展了各种活动,而本学期将策划提篮桥历史展览。“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波兰招贴艺术展”是2017年复旦大学文博系本科生同学的社会实践展,聂然作为内容策划主要成员,与继光中学师生分享了一些策展经验。

 

讲座纪要

       本场讲座以波兰招贴艺术展的策划为例,讲述了策划一场展览需要考虑的四个问题:为什么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如何选择展品?如何在对作品的理解中提炼出主题?如何将对展品的理解表达出来?进而为继光中学“静说历史”课程的策展活动提供参考借鉴。

图2讲座现场

       讲座先以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和复联4等的电影海报引入招贴这个概念,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的英文名字叫“poster”,在牛津英语词典里意指展示于公共场所的告示(Placard displayed in a public place)。随后解释了展览的名字是个双关语。《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方面指一本美学读物,作者马泰·卡林内斯库以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主义、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另一方面,策展团队根据展品的内容和风格,划分出五个主题单元,这个五单元与书中分类并不对应,是全部展品本身共同呈现出的五种倾向。其中有:简洁抽象的商品海报、有隐喻的物质的海报、对身体的探索的海报、表现戏剧中悲喜的海报、表现毁灭与重生主题的海报。这些招贴展品都产生于20世纪欧洲大陆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展现出大量消费商品宣传海报激增,戏剧中为了金钱和欲望扭曲的人际关系,在动乱的世界局势中人们的焦虑和迷茫等情况

图3波兰招贴艺术

       聂然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并给予了空间、实物、物与物品之间的联系、观众自主/自由的理解等词提示总结,随后以波兰招贴艺术展中的展品为例,引导同学们从颜色、相似度、作者、题材、对比等角度去理解解读单个作品。在理解多个单个的展品后,则是要确定重点展品,确定展品之间的关系,确定展品之间的关系,展现出由物及人,由淡变浓的情感气氛,使展览引人深思。

图4如何解读单个作品
       当展品梳理选择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就要思考如何将展品的理解表达出来,通常一个展览的基本必备套装为前言+单元说明+说明牌+后记,另可搭配导览册、微信推送(导览)、讲解活动,还可选择补充资料的展板、视频音乐资料等,如有余力还可开展周边、图录、教育活动等。

图5同学们阅读导览手册

       在讲座最后,同学们对如何策划一场展览的细节问题积极提问,聂然一一解答,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将持续跟进继光中学即将策展的“静说历史”课程活动,并积极提供策展指导。


图6合影

继光中学学生听课反馈

       讲课讲的很好,语言流畅,逻辑由浅到深层层推进,清晰有条理,不仅如此还从侧面切入多个角度去分析。但是引用复旦大学之前一次展览的内容有点抽象,不是能够完全理解。

——学生郏妍晨


       我认为聂老师她们举办展览的主题、主旨、内容虽然都比较深奥、高端,但还是很有趣,很吸引人。聂老师讲的关于展览方面的内容挺详细的,从图片、文字、海报这些角度告诉我们如何更好举办一个展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讲的分类的重要性,我没想到可以从同一个作者、同一风格、同一表达的内容,还有同一时代等那么多方面来分类,这些分类要想分的好,让大家更能清楚明白展览的内容,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学生刘燨橙

 

        周三,我们迎来了三位复旦大学研究生为我们“静说历史”讲解如何办好一场展览。一开始上课,由于我才疏学浅的原因,整整有半节课不知其所云。现代的五张面孔和各种怪诞不经的艺术听的我云里雾里。所幸下半节课我找到了些许节奏,原来一开始我自己对这堂课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研究生老师们并不单纯给我们讲艺术风格,更加重要的是隐藏在这些例子背后如何办好一个展览的过程,这才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所以我在短暂困惑之后越听越顺,并不断地记录笔记,果不其然在课堂最后,研究生老师给我们罗列了展览的几个必要组成部分。与我所记录的基本无异。

       基于以上种种,我发现复旦大学的课堂与我们自己的课堂最大的差异便在于复旦大学的课主要有一个总结性大标题,从这个大标题中拓展出各种知识与经验技巧,但是确又不像我们自己的课堂那般直白明了,更多的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是我们在高中课堂所学不到的,这让我受益匪浅。

——学生黄梓

       这次聂老师来和我们“静说历史”分享她们当时的展览心得。本以为复旦文博学院的研究生会是高高在上的,没想到聂老师非常可爱很亲切,让我们这节课几乎零负担。我觉得这次的分享对我们接下来做的“提篮桥的三幅面孔”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聂老师放出第一张关于“波兰贴画”的时候,我就对此非常有兴趣,虽然是一些极抽象的画作,但我恰恰对此很感兴趣。希望我们正在做的关于提篮桥的展览,会有同学和我一样的感受吧。在聂老师的课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那张将很多“波兰贴画”画作整理完后放在文档里的那张图片。每张画作上都有标明绘制时间、作者、画作名字。聂老师说当她们起初刚拿到这些画作的时候基本无从下手,从一切为零的起点到后来全部整理好,我想花费的时间一定也不少,仅仅只是图片整理就如此繁琐,可想而知一场展览下来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聂老师也给予了我们一些关于整理的意见,我觉得这会对我们日后的展览策划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样很抓我眼球的是放在我们桌上那本不起眼被聂老师提过一句的小册子。我觉得这个创意我们也可以引用。虽然是一本小册子,但是简单浓缩了整个展览的内容,可以让观展者更快的了解展览的内容,而且其中的插入也很吸引人。可以想象得出,当时聂老师参与的展览肯定备受好评。也很期待我们接下来制作的展览可以获得成功!

——学生郭诗吟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文字/赖舜林
摄影/赖舜林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