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文化传承丨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第一站•上海继光高级中学(四)

发布时间:2019-05-25 
       本学期,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面向青少年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长期公益活动——“文化遗产进校园”。该项活动以高校与中学联合组织为特色,以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主动性为目标,通过开办讲座和共同授课的方式搭建青少年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交流的通道。
       2019年5月22日、24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在上海继光高级中学开展了“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的第二场共同授课。本期授课由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研究生徐洋和本科生江明圆主讲,主题为“过去·现在·未来——提篮桥文化遗产价值”。
图1主讲人 江明圆(左)、徐洋(右)
静说历史
       本次讲座缘起于上海继光高级中学“静说历史”课程,“静说历史”是由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组陆文静老师开发的一门研究拓展型课程,是倡导多途径与历史对话的“体验型”课程,在此前结合学校开学第一课历史剧展演与“青史杯”全国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开展了各种活动,而本学期将策划提篮桥历史展览。
       “过去·现在·未来——提篮桥文化遗产价值”的授课从文化遗产角度解读和分析提篮桥地区过去的历史、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系列问题,与“静说历史”本学期的活动高度契合;同时,提篮桥遗产地也是2018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文博系“文化遗产导论”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的实践地,江明圆作为选课同学、徐洋作为课程助教,与继光高级中学的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对提篮桥的一些思考。
 
讲座纪要
       授课以“说起提篮桥,你会想到什么?”、“你印象中的提篮桥是怎么样的?”两个问题切入,让同学们说出记忆中的提篮桥是怎样的,进而引出作为文化遗产的提篮桥的特殊视角与其独有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2作为文化遗产的提篮桥
       在对提篮桥的地区发展史、接纳难民史的进行简单的回顾之后,主讲人提出“为什么要保护提篮桥?”的问题,引导同学们从提篮桥的价值解读入手进行分析。在同学们提出提篮桥的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元价值之后,共同总结提出:特殊历史环境下跨地区、文化的人们相互帮助的精神价值才是提篮桥普世的、永恒的价值这一观点。
图3同学们在认真听课
       基于这样的价值认知,从保护要素出发,思考如何界定保护的对象的问题,即我们要保护提篮桥的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如何划定保护范围?”与“我们为谁而保护提篮桥”的问题,针对划分对象的标准,提出空间、民族或政治共同体、人物或人群的假设,培养同学们的辩证思维。
    
图4  5月22日授课现场
       而提篮桥自成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以来,相关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但依旧具有不足之处,授课从文物保护部门角度与法律法规角度进行分析,讲述法律概念与文化遗产学术概念的联系性,提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物质”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双向互动关系,并阐释“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这一核心思想。
    
图5  5月24日授课现场
继光高级中学学生听课反馈
       同学们听完课反馈颇深,全部感想近四千字。受推送篇幅限制,我们对同学们的反馈进行部分删减,敬请谅解。
       “原本我对保护历史文物的认识,只是停留于遗址与遗物的保护,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意识到真正需要保护的是人类的精神价值,是中国人与犹太人跨国界、跨文化的互助。对于江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我还是比较有想法的,再加上课后我们小组的讨论更让我明了,保护提篮桥文化的意义——人性的光辉。同时徐老师所说的“敦煌莫高窟”终有一天会消失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高一(3)班 施欣宇
 
       “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要传承下去的,人们会一天天老去,建筑会风化倒塌。唯有人们心中的精神能够永存……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守护和传承的物品。历史作为全人类的瑰宝结晶,是无价之宝。我们也通过这节课认识到传承历史并不只是保留其物质,而是保留其精神,并贯彻到每个人的心中。”
——高一(2)班  沈骏源
 
       “在提篮桥,最独特、最值得被了解的是犹太难民在此的历史。我们要寻找最具有代表性且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来进行研究......课堂虽短暂,我们了解的也只是文化遗产学的冰山一角,但却为我们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激起了我们的探究欲,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知提篮桥的文化遗产价值。”
——高一(4)班  何盈劼
 
       “听了今天的讲座,我感触颇多。学习历史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今天漫步于提篮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的历史建筑,通过这堂课我才认识到,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我们办展览,不仅仅是把这些历史建筑、动人故事告诉周围的同学,更要把这段历史中人性的东西挖掘出来,那才是这段历史中最有价值、最值得传承的。”
——高一(4)班  李嘉铭
图6  5月22日合影
 
        “在这(授课)之前,我们也一直在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方法来研究犹太人在虹口的历史,但从未涉及文化遗产的领域。在两位老师的讲解下,恍然才发现提篮桥地区被保存下来,并不只因为它拥有一段与其他国家相关的历史,提篮桥作为一个二战期间接纳了诸多犹太难民的地区,它的普世性与永恒性就体现在那段特殊的历史下所展现出来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提篮桥的真正价值......‘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是会变化的,但在人所创造的历史下,却会留存着永恒不变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传承。”
——高二(3)班  黄晨妍
 
       “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文化遗产除去历史、社会、经济等价值之外,最为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是其精神价值这一观点。精神价值的普世性和永恒性,让我深感历史建筑是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而建筑背后人文的意识形态才是文化的精魂.......作为学生的我们在走访过程中不停追寻着提篮桥的历史和社会价值,谁也不曾想到过是为了谁而保护提篮桥......我相信,从今往后能再多带上一双眼睛看待文化遗产.......课堂中最精髓的部分便是物质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关系我认为或许便是使“死遗产”浴火重生的关键。物质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但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却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文化遗产的“形”能够被永久地保存,但其“魂”更应该被永恒的发扬。”
——高二(2)班  张沈宁
 
       “在研究历史问题中,总要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全面分析历史的内涵和价值。多元价值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一个新的角度:历史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好比是社会价值的附加物,因为你得先将物质和精神的遗迹传递给后辈,而其所拥有的教育价值决定了这段历史能否被长久流传。这也正是提篮桥地区的文化以及包含了国运的民族之间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高二(2)班  胡雨阳
 
       “由于文化的断层,很多生活在这些文化遗产中的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了,人都想要有更好的生活,但为了保护建筑而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求则会令生活在其中的人困扰不已,我们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些独特的文化。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目前文化保护中最大的难点——如何将“人”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从这堂课里,我明白了文化需要传承,不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将当时的精神传承下来。当年的这些建筑很难抵御时间的侵袭,但精神是永恒的。”
——高二(4)班  马莱
 
       “提篮桥有何价值呢?提篮桥留下的是特殊历史环境下跨地区、跨文化的人们相互帮助的友情,也许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物质体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了物质。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人的基础上造就的,无人类又何谈物质?寻本溯源,人类才是文化遗产的灵魂!”
——高二(2)班  李林森
图7  5月24日合影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文字丨江明圆
摄影丨张可儿、田澍瑶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