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2018年1月27日,湖南省博物馆将展出《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十三至十六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作为新馆开馆特展。就在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复旦大学国土与资源文化中心邀请李军教授为复旦大学师生们作出的那场精彩讲座。
2017年5月23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在复旦大学博物馆颖琴厅作了一场“从研究到应用——《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十三至十六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展览的策划与创意”主题讲座,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文博系杜晓帆教授主持,刘朝晖教授评议。李军教授通过物质展品和艺术史叙事两条线索,为我们讲述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交流与互动。
图1 李军老师
在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
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
并对那些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喜欢。
——赫尔曼·黑塞
展览《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的展名取自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李军教授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在遥远的地方寻找到熟悉的东西,发现普适性。
《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展览用跨文化的视野、新的理念整合意大利和中国博物馆中最为精美的藏品资源,讲述13-16意大利与中国艺术交流的故事,这是一个双向的故事,一方面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同时也讲述那个时期中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以此来讨论一个现象: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的真相。也就是说,历史的真相是互动产生,而不是单向的。
展览由序篇及从“四海到七海”、“指南针指向东方”、“大都的日出”、“马可波罗的行囊”、“来而不往非礼也”五个单元组成。
序篇
序篇由四件作品组成,来自广东妈祖庙的木美人像和意大利画家乌菲齐的木板油画被放置在一起:中国的木美人梳着高髻,穿着中式衣服,却有着欧洲人高鼻深目的特征;安德雷·曼特拉的《东方三贤士》(参见海报图片)与湖南省博的青花瓷器成为一组,画中出现了明代的青花瓷器。(展览现场:曼特尼亚的《三王来拜》已调整为乔万尼•贝里尼和提香的《诸神之宴》)
图2 《木美人像》 16-17世纪 广东新会博物馆藏
图3 乌菲齐 《沐浴中的女人》 16世纪末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
图4 乔万尼·贝里尼和提香 《诸神之饮》 16世纪末 美国华盛顿区国家画廊
开场即呼应展览的主题——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中国展品中出现了典型的16-17世纪西方艺术风格,15世纪西方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中国痕迹。虽然并不清楚这两组相似的作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但这也是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把很多我们并没有展开完全研究的东西放在一起,引起学术界的新的研究和话题。
四海到七海
第一单元从 “四海到七海”做了前景交代,讲述13世纪前中国与欧洲的交流。李军教授将13世纪之前的中国与欧洲比作“两个蒙着眼的巨人,他们摸索彼此的存在,不能直接达到。”马王堆的素纱单衣和庞贝壁画出现的丝质衣服相互印证东西方的交流,只是这种来往是间接的。
图5 素纱单衣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6 《花神芙罗拉》公元1世纪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李军教授强调:“图像与图像之间有规律、这种规律是有客观因果关系,可以作为历史证据。”几幅早期的地图,如《华夷图》、《托勒密世界地图》等,展现出当时双方观念中的世界地图:他们将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对于己方的知识了解精确,对外部世界却依旧比较模糊。直至13、14世纪,世界才逐渐清晰起来。明代的《大明混一图》将中国的地图和阿拉伯世界的地图拼合,将两个世界混为一体,成为一副毫无疑问的世界地图。
图7 大明混一图 明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指南针指向东方
第二单元“指南针指向东方”,讲述欧亚大陆东西之间的横向交流。随着罗盘、海船、海图的应用,中西双方相互靠近。海上丝绸之路来来往往,需要航船运输,在考古发现的从福建到起航到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出现事故的“黑石号”沉船,以及在广东的沿海出现事故的“南海一号”沉船中,大量的外销瓷器、金属器被打捞出来,为此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图8 “黑石”号沉船残骸 唐 1988年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出水 湖南省博物馆藏
视野回到西方,这一时期的西方也在寻找东方世界。13世纪末的《波特兰海图》是一副真正用于航海的图,《加泰罗尼亚地图》作为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世界地图,清晰地绘有蒙古人的形象的商队在向东方前行。14世纪由一位商人所写的《通商指南》,讲述了怎么到达大都,以及怎么与东方进行贸易。至此,西方已经到大都。
图9 亚伯拉罕·克莱斯克斯绘制 加泰罗尼亚地图(局部) 1375年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大都的日出
接下来的故事从大都开始,第三部分大都的日出,围绕大都为意象,讲述13-15世纪的中国。元代北京城内的建筑构件展示城市的恢弘;图像与实物互证,描绘蒙古人的图像;湖南本地出土的青花瓷器、青铜礼器、丝绸、书画等展现多元文化的繁荣。
马可·波罗的行囊
第四部分“马可·波罗的行囊”, 从丝绸、陶瓷和蒙古仆人、风景画几个方面展示西方人带走的东方物件。在这里,马可·波罗是一个象征,他是一群来过大都的意大利人的代表,马可·波罗本人来没来过大都不重要,他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一部分要讲述一个没有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故事,这是展览最重要的部分——即探索西方的人们从大都带回去了什么,这些物品在当地又发生了什么作用。
通过多组同时代的东西方丝绸对照,观察图案的相似性,可以发现这些丝绸的纹饰有一个西渐的过程。比如与元代鸽子洞窖藏的出土丝绸相似的纹饰,出现在乔托的绘画《圣史蒂芬》之中,而史蒂芬法衣胸前的方形装饰又与中国古代服饰上的“补子”相似。
图10 加万尼·列昂纳多 《马可·波罗归来》 1848年 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藏
图11 乔托 《圣史蒂芬》 1320—1325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霍恩基金会藏
这种的相似性同样出现在陶瓷器与绘画作品之中,一系列欧洲的仿青花、仿龙泉陶瓷被展出;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凤凰纹饰仿佛一路飞到了西方教廷圣母的衣服上;洛伦采蒂的《好政府的寓言》中的耕作场景仿佛与南宋《耕获图》成为镜像一般。
图12 萨诺·皮埃特罗 《圣母加冕》 1450—1460 意大利锡耶纳国家美术馆藏
图13 安布罗乔•洛伦采蒂 《好政府的寓言》局部 锡耶纳共和国宫藏
图14 楼璹 《耕织图》局部 南宋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来而不往非礼也
交往文化交往是双向的,那么,离去的马可·波罗又留下了什么东西?最后一个单元“来而不往非礼也”,便讲述了中西双方交往中在中国留下的物质和艺术文化痕迹,以及这种痕迹对中国的影响。
元代时期,《天马图》记录了传教士带来的天马,多块的外国人墓碑记录了宗教的发展。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藏的唐寅款《送子观音图》与16世纪的圣母子图像,虽然画法不同,却是属于同一个来源……
图15 元天主教安德烈佩鲁贾墓碑石 元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到了17世纪,西方科学技术进入中国,最后通过几张地图重新回顾这个故事,从最初的模糊不准确,到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地图》成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东西方地理知识的最完备呈现。之后的世界会有更多的交流,而这次展览的故事讲到16世纪就结束了,再次回到序厅,相信对“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这个主题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图16 讲座现场
最后,在观众提问环节,李军教授表示,他想做一点尝试,我们通常把展览看做成果的体现,为什么不能看做研究的场所?通过展览把问题展出来,引出研究。关于每组对照展品之间的关系,有些线索很清楚,有些也不是很肯定,但是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新的视野。展览不应满足于学术界的定论,更何况学术界从来就没有定论。
刘朝晖教授表示,李军教授对展览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的视野非常开阔,使得展览有着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叙述脉络,他将故事放在欧亚交流的环境之中,用互动的视角,在框架的设置上通过呈现相似性的现象,引发观众思考,对我们深有启发,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杜晓帆教授强调了内容的重要,他认为李军教授如果没有深厚东西方艺术、文化、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可能策划出这样的展览。我们举办讲座的意义不是让同学去学会策划一个展览,而是怎么去表达文物的内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让文物活起来”。他的团队在做村落、考古遗址的展示的时候也要学习如何把知识展示出来。
图17 李军教授与部分师生合影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供稿
文字整理/ 张可儿
会场摄影/ 徐婉君
编辑排版/ 张可儿 祁姿妤
注:除图1、图15、图16来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其他均来源于网络。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