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丨实践回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调查方法

阅读次数:2032

       2018年10月9日下午,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李光涵老师受邀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实践回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调查方法》的讲座。

图1现场听众

       讲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两部分内容:一、线性遗产与文化线路——以欧美为核心;二、从理论到实践——乡村遗产调查方法研究。第一部分,李老师以国际化视角审视了线性遗产与文化线路遗产概念的提出与欧美针对此概念的具体做法,并期待给予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借鉴思路。第二部分,李老师从自身乡村工作经验出发,站在中国本土文化角度来思考,提出了一些针对乡村调查方法的新思考。

图2李光涵老师

       李光涵,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中国项目主任。在此之前曾于美国、印度、摩洛哥、法国等地参与过多项建筑设计和遗产保护项目。国内参与过的主要保护项目包括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合作的中国准则项目、平遥古城保护项目等。其项目实践和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特别是在贵州省榕江县大利侗寨的传统村落保护行动中践行了有关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理念与方法,进一步检验了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Part 1线性遗产与文化线路
线性遗产的概念

       讲座由李老师引述她的导师,北京大学的孙华老师,对线性遗产的理解开始: 线性遗产是由人工营造的线状遗迹串联起来、或沿自然形成的线性边界排列起来的点状遗产,这些被串联或排列成为“链状”的文化遗产,历史上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正是这种内在的关联使它们被系联在了一起。在国际上,线性文化遗产被认为是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的。文化线路以及相近的遗产廊(Heritage Corridors)、文化廊道(Cultural Corridors)、历史路径(Historic Pathway)、线状遗迹(Serial Monuments and Sites)等遗产概念因都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所以共同形成了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针对它的保护研究也逐渐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

文化线路与文化线路遗产
       根据宪章里对文化线路的阐述——文化线路是指“任何交通线路,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它类型,拥有清晰的物理界限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定活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明确界定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它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b.它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c.它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文化线路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在于它是有一条沟通线路(线性遗产)为主干的、形成了较长时间、跨文化互动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并且产生持久影响的人为创造的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不论从管理、法规、还是各项投入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线上的各个遗迹是否和单体遗迹一样要有同样的保护标准?如何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问题依旧是需要继续思考的。文化线路上最具价值的东西不止是一些文物本体或是那些与线路关联性较强的构筑物等,除此之外,它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带来的有益的恒久价值和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图3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路线

图4丝绸之路
 

欧洲文化线路和美国遗产廊道
       李光涵老师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理解文化线路遗产的概念,列举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理念和做法——欧洲的文化线路和美国遗产廊道。具有欧洲特色及运用于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和发端于美国的遗产廊道是线性遗产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和焦点。
       欧洲文化线路。1987年,欧洲理事会发布“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计划旨在于通过促进欧洲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和族群融合。被认可的欧洲文化线路不一定是一条交通道路,而可以是由博物馆、各县市区或地方政府等文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更大的网络组织,并可由此获得更多关注、宣传和经费。欧洲文化路线的突出特点:一方面重视这些线路对于民间集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记忆以及对年轻人的教育。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在地的各个机构,利益相关者,尤其重视中小型企业。它不是由上至下的垄断式的,而是非常重视帮助在地中小型企业利用网络的方式有效的达到企业的发展。线路的计划内容包括: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提升民众文化遗产意识的各项活动;线路的推广与宣传以及通过这个计划,欧洲理事会提供了一个跨国境的文化和旅游管理模型,并且在国家、地区和地方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上广泛的机构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协作的平台。

图5欧洲文化线路的一个口号“创造你自己的文化线路”

       美国遗产廊道。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属于美国国家49个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中的线性遗产类型,在空间形态上以有形的道路、河流、峡谷、铁道等为分布主干,并且结合了自然、文化、历史资源,是美国国家级的重要景观。其土地和产权不属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系统(NPS),NPS是只作为合作伙伴和咨询者为遗产区提供技术、规划和有限的经费帮助,最终决策权属于地方政府、组织和居民的。遗产廊道其实是在传统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一种对大型遗产区域的保护和发展策略,由于其涵盖的地理空间范围尺度较大、遗产(包含自然和文化)类型多样、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可能完全从上至下的由政府来全权负责其保护。它的长期好处包括:历史遗迹的保存;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健康的环境与居民;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年轻人的教育与管理;增强居民的社区参与和认同感。

图6美国国家遗产廊道

       通过欧美的做法可以见得,线性遗产的大概念突破了往常只关注线路本身(线状遗产)的思路,更好地了解这类遗产构成和其价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和保护时从遗产整体,而不是单个遗产要素的角度出发。以线涵点、由线及面的线性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可以更好地关注所在大区域的整体情况,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保护和发展网络集团,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公私合作关系、整合资源,达到历史保护、自然保育、休闲娱乐、遗产旅游、教育等目的。

 

Part2从理论到实践——乡村遗产调查方法研究

       第二部分,李光涵老师从西南侗族村寨的村落实践工作出发,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就乡村遗产的调查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李老师从城市与乡村建成环境的差异谈起,她认为城市的建造过程有着明显的设计意图(design intent),也有着较为统一的专业建造步骤和官方法规,最终呈现为一件产品;乡村则是“没有设计师的”,主要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在标准和规范上可以根据功能、社会与环境的限制作出调整,且更重视民间的传统建造技艺(building crafts),拥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两者的建造差异要求在进行乡村遗产研究时,可以从原来重视空间研究的方法,更多地转化为空间文化的研究,并且借鉴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将遗产物质本体和人为主观要素进行连接,丰富调查研究的方式。就西南侗族村寨这类型缺乏文献记载和历史物质载体的村落来说,李老师提到在乡村调查中可以借用的其他手段比如:1.利用大环境的时代坐标(大事件等)来还原村落的近代史;2.对村落社会组织里不同阶层和角色的人进行口述史调查,从多元视角来建构村落历史文化的叙述(narrative)。

       讲座尾声,杜晓帆教授和王金华教授都重申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期待同学们在进行文化遗产研究时重视对理论的思考,能够透过当下文化遗产的现状去探索文化遗产研究的理念与方法论。

 

会议纪要:朱军婷
摄影:聂    然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