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秦陵形制要素的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2019-05-13  阅读次数:2025
 
 
图1主讲人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
图2主持人:王辉(复旦大学科技考古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19年5月13日下午,焦南峰老师应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之邀,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秦陵形制要素的文化渊源》的精彩讲座。焦南峰老师结合秦陵的田野考古成果,以秦陵的形制要素为着眼点,利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对形制要素分期的基础上,探究影响秦陵形制要素构成的文化渊源。
图3讲座现场
一、题解
       所谓秦陵系指从秦襄公立国到秦国灭亡期间秦国三十多位公、王、帝的陵墓。不包括“葬以黔首”的秦二世胡亥墓及无迹可寻的子婴墓。
       我们将陵园、陵墓、封土、陪葬坑等具体的、形而下的建筑构造称之为秦陵的形制要素。所谓陵墓形制则是由多个形制要素有机组合成的陵墓综合形态。众多形而下的陵墓建筑构造以及由其组合构成的陵墓形制加上大量的、形而上的与帝王丧、殡、葬、祭有关的理念、思路、礼俗等的综合即构成我们所谓的古代帝陵制度。此次讲座,我们仅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形而下的陵墓建筑构造进行分析。
 
二、秦陵的考古发现
       秦陵的田野考古成果主要集中在秦人都城西垂、雍城、咸阳的附近,也就是今甘肃礼县,陕西宝鸡、凤翔、咸阳、临潼等地区。
 
1、甘肃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
       大堡子山位于甘肃礼县永兴乡与永坪乡交界处的西汉水北岸。城址围绕大堡子山而建,形状不规则。城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 。城址内先后发现“中”字形大墓2座,瓦刀形车马坑2座、青铜乐器祭祀坑1座及中小型墓葬一批,此外还有建筑遗址多处。北城墙外有大量中小型墓葬,西城墙外发现有少量灰坑、墓葬。其中出土的具有“秦子”铭文的青铜器及其大量流散的具有“秦公”铭文的青铜器证实:大堡子山墓地是秦人早期营建的一座陵区。
图4西垂陵区平面图
图5大堡子山秦陵祭祀坑
2、宝鸡太公庙(平阳陵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县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发现一座“铜器窖藏”,清理出八件青铜器,皆有“秦公”铭文。综合其形制、铭文等信息判断,发掘者认为铭文所记载秦之文公、静公、宪公世系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应为秦武公器。并进而判断,出土秦公带铭铜器的窖穴附近当为秦武公所居之“平阳”所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教授于2013年开始对“铜器窖藏”附近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确认了平阳陵区的存在。
    
图6平阳陵区发现的青铜器及其铭文
3、宝鸡凤翔(雍城陵区)
       雍城秦公陵园位于凤翔县南塬,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分南指挥陵区和三岔陵区两大部分。目前已钻探发现由一或两重“兆沟”圈合的陵园14座、大型墓葬49座及小型墓葬数以千计。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根据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文,学术界已基本确定大墓的墓主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椁室中南北两壁带有柏木榫头的椁木组成长方形框式主椁,初步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葬具。雍城田野考古收获无可辩驳地说明雍城陵区不仅存在,而且是沿用时间最长、埋葬秦公最多的秦人陵区。
图7雍城陵区平面图
4、秦都咸阳(咸阳陵区)
       本世纪初刚确认的咸阳秦陵位于秦都咸阳的西部。在东西长近十公里,南北宽约七公里的范围内,先后发现战国晚期大型陵园三座,即咸阳周陵镇“周王陵”、严家沟秦陵、司家庄秦陵。这三座陵园构成了完整的秦咸阳陵区,其年代应为战国晚期,墓主至少有包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两王及其王后在内的三代秦王。
图8咸阳秦陵封土
5、临潼韩屿(芷阳陵区)
       1986至1988年,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以东、骊山西麓的台塬上,先后勘探发现战国秦陵园四座,其中一号、四号陵园的3座“亚”字形大墓,明确揭示了陵园的等级与性质。依据“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茝阳。”“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的历史文献,应称其为“茝阳陵区”。学术界有关其定名、时代的认识趋于一致,但在大墓与墓主的对位问题上尚有不同观点。基本可以确定葬于此的有昭襄王与唐  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等,至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是否葬在秦东陵范围内尚有争议。
图9秦东陵四号陵园
6、长安神禾原(杜东陵区)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神禾塬上发现一座战国秦陵园遗址。陵园由兆沟、夯土陵墙围绕“亞”字形大墓而成,陵园被位于南部的东西向隔墙分为南、北两区。发掘者认为长安神禾原秦陵的主人可能就是战国时期“别葬杜东”的秦始皇祖母夏太后,大多数专家予以了肯定。
图10杜东陵门阙、陵墙及兆沟
 
7、西安韩森寨(韩森寨陵区)
       2011年,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安东郊韩森寨秦汉大墓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东西向亚字形大墓一座,陪葬坑两座。大墓由封土、方形墓圹、四条斜坡墓道和四个龛组成。负责勘探的张翔宇教授认为此墓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可能是秦孝文王的“寿陵”。
图11韩森寨大墓平面图
8、秦始皇陵(骊山陵区)
       郦山陵区又称郦邑陵区,亦即秦始皇陵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发掘研究证实,秦始皇陵的中心是高大的封土,封土现呈平顶四方锥形土台。封土以外是呈南北向长方形的内城和外城。封土及其周围排列密集、数量众多包括已经发掘的铜车马坑、文官俑、铠甲坑、百戏俑坑在内的的陪葬坑遍布南城,西北部为建筑遗址区,东北小城内为陪葬墓区和一些建筑遗址。在东、南、西内外城垣之间也分布了较为密集的陪葬坑和“郦山食官”等建筑遗存。

图12秦始皇陵封土

图13秦始皇陵建筑遗址

图14珍禽异兽坑

图15百戏俑坑

 

三、形制要素
     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大致可知构成秦汉陵墓建筑形制的基本要素应包括陵园、封土、墓穴、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园寺吏舍、陵邑、道路、修陵人居址、修陵人墓地等。
       1、陵园:它是中国古代陵墓的结构主体,是公、王、帝们地下宅的整体象征,在考古学研究中一般情况下可视为圈定陵墓、界划陵区的重要标志
       2、墓穴:墓穴是墓主尸身及其棺椁葬具的放置空间。
       3、封土:封土早期的主要功能是封护墓穴,后演变为陵墓的地标性建筑
       4、礼制建筑:所谓礼制建筑是指陵园内具有祭祀性质的各类建筑构造。陵园的礼制建筑最早应源于包括祭祀坑在内的各类祭祀建构,享堂的建立反映了陵墓祭祀的常态化,陵寝建筑的出现则应是陵墓祭祀制度化和多样化的必然结果。
       5、陪葬坑:陪葬坑是古代陵墓形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等级制度出现、社会财富集中在陵墓中的体现。
       6、陪葬墓(祔葬墓):一般概念是指级别高、规模大、时代早的墓葬(多为帝王、贵族、主人、先辈、丈夫等)附近埋葬的与主墓有一定从属关系的墓葬。
       7、园寺吏舍:园寺吏舍者,陵园长奉职官舍。秦陵墓的园寺吏舍之类建筑,考古资料未有发现。
       8、陵邑:陵邑是为修建、保护、供奉、管理陵墓而营建的位于陵墓附近的居民点,是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秦陵形制的分期
图16秦陵形制总结图
       总结上述秦陵考古发现的形制要素及其演变,我们大致可将其整个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春秋早期,其代表为西垂陵区。西垂墓地一座陵园葬两位秦公及其布局的无序与诸建筑要素的原始性,反映了此阶段秦陵还处于一个沿袭商周旧制、意欲建立新规的模仿探索期,其实施的还是商周以来流行的“集中公墓制” ,是一座探索草创中的方国陵园。
       第二阶段: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其代表为雍城秦陵。已发现的十四座陵园,布局相近、结构相似、排列有序体现出此阶段的雍城秦陵已经进入一个制度相对稳定完善的成熟定型期。一座由隍壕圈合的大陵区按照一定的规划连续安葬十多位秦公的考古数据证实,雍城秦陵实施的仍然是“集中公墓制”,是一座成熟定型的方国陵区。
       第三阶段:战国晚期,其代表为咸阳秦陵,秦东陵、长安神禾原秦陵也属于此阶段。与西垂秦陵、雍城秦陵相比,其单一陵园、墓葬形制、封土、陪葬坑的数量及内涵等,在此阶段有着较多、较大的结构变化。结合孝公都咸阳、惠文称王的历史背景,我们认为秦陵的发展进入一个由“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探索转型期,是一种探索转型的王国陵园。
       第四阶段:战国晚期到统一秦,秦始皇陵是此阶段唯一的代表。此阶段的秦陵急剧发展、创新不断,进入了其最高、最后的创新发展期,完成了由“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制度升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国陵园。
 
五、秦陵形制要素的文化渊源
       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初步认为:经过近六百年的“吸收”、“融合”及“创新”,秦人先后营建了西垂、衙、平阳、雍、 栎阳、咸阳、芷阳、杜东、韩森寨、丽山等十个陵区;经历了由方国陵园到王国陵园,再到帝国陵园的两次政治升华;完成了从夏商周“集中公墓”到秦汉“独立陵园”的陵墓制度的嬗变;奠定了由陵园、封土、墓穴、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园寺吏舍、陵邑、道路等十余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帝陵形制的宏观构架。其形制要素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植根于古老中华大地起源、发展、形成的商周文明,受到了吴越、楚、钟离、蔡、中山等等文化的影响。此外,秦陵的陪葬器物、陪葬器物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一言以蔽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问环节
现场听众提问
1、秦始皇陵使用汞,是否先秦时期已有此情况出现?
上世纪80年代,曾在秦始皇陵上方做过汞测定,发现秦始皇陵汞含量较高。加之文献中有“以水银为江河湖海”的记载,因此这一发现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与讨论。但其实在大部分陵墓内都存在广泛使用朱砂的情况,所以大部分陵墓内汞含量都比较高。此外秦代在朱砂里提取流动的水银是提不出来的,技术达不到,文献记载中用水银以做江河湖海的说法还有待讨论。
 
2、在秦始皇陵祭祀坑内除了发现青铜器外,是否有玉器等祭祀用品的发现?
我国古代祭祀制度与礼仪用品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汉代的时候基本完整。每个月举行大祭祀,每天有小祭祀,祭祀有大小,物品也有不同。秦代的祭祀遗址就只在秦始皇陵内发现过,早期的墓上建筑残存较少,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祭祀坑。在遗址里基本上没有发现玉器,只发现有砖瓦之类的器物。
 
点评环节
图17点评人袁靖教授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教授
       首先非常感谢焦老师今天的精彩演讲!焦老师是秦汉陵墓研究的大家,今天的讲座焦老师将多年田野发掘成果、前人研究结果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系统且直观,收获满满。作为一个考古人,我再次思考: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做了什么?我们可以说考古学是通过对实物的勘探、调查、发掘、研究去认识历史,这是考古学是什么。那么,今天从焦老师所讲的秦陵,我们深刻认识到秦帝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便很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考古学干了什么。
 
图18会后合影
 
 
摄影/ 杜晓帆
文字编辑/ 严    冬
纪要排版/ 翟如月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