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预告|佛教艺术史讲座

发布时间:2019-05-28  阅读次数:1186

       2019年5月30日及5月31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将在光华楼连续举办三场印度佛教艺术史讲座,讲述印度佛像,佛塔与石窟遗产。

 

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31
早期印度佛陀造像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1-6世纪)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a’s Image in Early Indian Art
(1st to 6th centuries CE)

主讲人:Anupa Pande(阿努帕·潘达)
印度国家博物馆艺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2018年5月30日(周四)
18:00——20:00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光华楼西辅楼106教室

 

讲座简介:
      公元1-6世纪,印度分别被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所统治,这一时期犍陀罗、马图拉、萨尔纳特等地出土的佛像样式和叙事故事陆续北传,对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造像和佛教普及产生深远影响。犍陀罗地区位于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上游,犍陀罗地区出土的佛陀造像像接近古希腊雕像,衣纹厚重、鼻梁高挺,波浪卷发。马图拉位于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板块交界处,佛教造像衣纹轻薄贴体,面部扁平,嘴唇宽厚。萨尔纳特位于恒河流域,旧称鹿野苑,传为佛陀说法之地。这一地区的佛像造型更具印度本土人特征。这三种风格造像如何区别,相互之间有何影响,让我们跟随主讲人从逐个作品开始解读。

 


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32

早期印度佛塔象征含义研究


On the Symbolism of Early Period Indian Stūpas  
主讲人:王云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神户大学文化学研究科博士。

2018年5月31日(周五)
15:00——17:00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光华楼西辅楼106教室

 

讲座简介:
       佛塔信仰在南亚、中亚、东亚都有广泛普及,但佛塔的形态在各地层出不穷,关于佛塔结构的分析和每个结构的功能解释,也是众说纷纭。王云老师多年来曾七度赴印考察佛塔,她将对20世纪以来对于印度佛塔功能、装饰等经典学术问题作出精彩独到的回应。

 


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33
阿旃陀石窟佛教壁画艺术——兼谈对中国的影响


The Art of the Buddhist Cave Paintings of Ajanta: Interface with China
主讲人:Anupa Pande(阿努帕·潘达)
印度国家博物馆艺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2018年5月31日(周五)
18:00——20:00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光华楼西辅楼106教室


讲座简介:
印度阿旃陀石窟与中国敦煌莫高窟同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壁画和雕像究竟有何内涵与价值? 
阿旃陀壁画风格被认为是与中国张僧繇“凹凸花”有关的实物遗作。精美阿旃陀的壁画到底讲述了佛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同样的本生故事画在印度和中国有哪些绘画表现上的相同和不同?
让我们随教授一起探究中印丝路上的重要石窟遗产与壁画文物内涵。

 

  • 主讲人介绍

 

Anupa Pande(阿努帕·潘达)
印度国家博物馆艺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史研究室主任,教授。现担任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艺术史、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学研究所的教授和主任,曾两次担任执行馆长。在阿拉哈巴德大学(1982-1995)和国家博物馆研究所(1995年起)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她精通梵语、古印度语与和巴利文,并同样了解德语、中文和波斯语。

 

王云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神户大学文化学研究科博士。2004年获日本神户大学文化学研究科博士学位。2005年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日本美术史、印度美术史、佛教美术。2002-2004年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京都)共同研究员。2012-2013年任印度国家博物馆研究所访问学者。

  • 主持人介绍

杜晓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时间
1.早期印度佛陀造像的形成与发展(公元1-6世纪)
   2019.5.30     18:00——20:00

2.早期印度佛塔象征含义研究
   2019.5.31     15:00——17:00
3.阿旃陀石窟佛教壁画艺术——兼谈对中国的影响
   2019.5.31     18:00——20:00
讲座地点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辅楼106教室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