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 | 虚以待君往:乾隆花园保护与修复中未采用的方案

发布时间:2017-04-23  阅读次数:1970

 

       2017年4月15日下午,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举办的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第八场,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总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长王时伟先生。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杜晓帆教授主持讲座。现场还有多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同行,从不同地方赶来会场,共同聆听学习了本次讲座。

 

 

 

【一、项目背景】

        乾隆花园的修复项目,是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的合作项目。这个基金会曾多次前往中国,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修复对象。最终,当他们步入故宫乾隆花园最深处的一座建筑倦勤斋时,他们看到了布局完整、中西结合通景画和珍贵内饰因年久失修而落满灰尘,感慨不已。最终双方决定共同签约合作,开始了对倦勤斋的保护修复工程。

 

 

       故宫以往的建筑修复工作,长期以屋顶修葺、彩画重绘、木料更替等建筑本体保护工作为主要方向。但在倦勤斋保护修复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从乾隆皇帝时期留存下来的室内装修和陈设装饰。王时伟表示,针对这些建筑中珍贵的刺绣织物、雕刻绘画,修复团队设计出了一个整体保护的方案概念,决定将倦勤斋看作是一整个文化遗产对象,从建筑到室内里里外外都一起进行保护和修复。也因此倦勤斋项目的修复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古建筑专家外,还引入了科技保护、历史研究、艺术史研究等多方面的中外力量共同合作。

 

 

       乾隆时期国力昌盛,各种传统手工艺技法都发展到了巅峰,大量的玉器、珐琅、雕漆、竹木镶嵌等成熟工艺都被运用进了建筑装修内饰之上。因此在修复倦勤斋的过程中,如何恢复还原这些登峰造极的传统工艺技巧与装饰内涵,成为一大难题挑战。为此,修复团队花了三到四年的时间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尤其着重考察了江南手工艺人对于各种古法技艺的还原程度和再现能力,其间制定了许多方案并投入了实践。到了2006年,由于倦勤斋修复保护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让合作双方都较为满意,因此共同签约决定将保护项目扩大到了整座乾隆花园。目前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预计在2020年前完成。

 

 

【二、方案制定】

       由于乾隆花园中每座建筑都不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和丰富多彩的内含寓意,因此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王时伟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条式的修复理念。在修复保护的过程中到底是最小干预还是必要干预,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而需要对不同的材质进行单独的价值评估,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前期调研准备的过程大概可以概括为:

1) 历史文化研究:乾隆皇帝作为一位文人皇帝,将许多私人梦想意境都融入了乾隆花园的建造中,也为这其中的亭台楼阁做了不少寄情诗篇。乾隆花园原本是作为乾隆退位后养老的居所,各处建筑景观都寄托了帝王对理想退休生活的期盼,含有各种丰富的文化寓意。在开展修复工作之前,对于建筑装饰背后的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是必要的基础工作。

 

2)价值评估:乾隆花园作为故宫中最典型的皇家园林建筑之一,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造园技艺,像是砖石结构、建筑彩画、贴墙壁画、丝织品以及各种材质的镶嵌内饰全都充分运用在了整座建筑之中。王时伟表示在前期工作中,故宫博物院和清华大学进行了合作,对乾隆花园做了整体保护规划评估,针对建筑的现状研究以及各部分构件的不同价值,分别作出了详细的计划。

 

 

3)细化方案,区别对待:在对乾隆花园开展具体修复实践时,团队针对建筑本体和室内装饰各种部件材料进行了区别对待。有的干预得多一点,有的干预得少一点。需要结合文物现状、安全研究,以及工匠技术等多样现实条件来确定每一件遗产修复时的具体程度。例如,在修复倦勤斋中的巨幅通景画时,前期有专家提出参照西方壁画的修复模式进行原位保护,但经过仔细分析,发现通景画虽然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西方绘画透视技法,但在材质上依旧采用了典型的中国画方式,采用画纸裱糊在了木架结构上。鉴于故宫的书画装裱技术十分成熟,而且通景画的材料也十分符合这种传统,最终专家们讨论后决定因地制宜,揭取下整幅通景画,送入修复工作室中开展细致作业。对画面进行了除尘、清洗、托裱等工序,也在更大程度上延长了通景画的寿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两个案例】

       为了帮助听众了解乾隆花园在修复中实行的保护对策,王时伟还为大家举了两个案例来作为具体分析,一个是倦勤斋内檐装修、装饰的保护研究。另一个是符望阁内檐装修、装饰的保护研究。两个案例都展现出了在乾隆花园的修复保护工作中的一些共通点:

1)以公众展陈为目的的调整和设计。在保证乾隆花园原状展示的基础上,需要为展览温湿度环境控制、陈列照明、观众参观路线而设计符合新任务的方案,包括撤出部分极为脆弱的室内装饰构件。

 

 

2) 发掘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保护技术结合。乾隆花园的建筑本体和室内陈设中,采用了大量乾隆时期的巅峰工艺技巧,许多奢华的材料和制作手法已经难觅踪迹。团队人员前往安徽寻找纸张,前往浙江寻找竹黄匠人,前往苏州寻访绣娘,将社会调研和工作室实验结合,实现了精密而复杂的修复过程。

 

 

       最后,这场讲座在听众踊跃的提问和交流中圆满结束。讲座主持人杜晓帆教授作了总结,他认为在修复乾隆花园的案例中,不照搬西方经验,不墨守成规套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成理念,是王时伟先生带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对于方案的舍弃和选用,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该做出怎样的判断,存在于每一个保护对象的现实细节中。

 

 

周孟圆整理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供稿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