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15 第三站•上海控江中学(四)

发布时间:2025-04-28  阅读次数:1511

巧手完破碎:探秘古陶瓷修复技艺

 

 

01

讲座纪要

 

5月14日,中心荣幸邀请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级实验师俞蕙老师回母校控江中学开展第四期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分享了主题为《巧手完破碎——探秘古陶瓷修复技艺》的讲座。

 

首先,俞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文物修复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文物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各类文物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和破坏,文物保护本质上是以持久保存文物为目的,延长器物寿命、防止文物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操作行为。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物理属性和特点,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修复需求,主要是去除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材料,直到恢复器物的原初状态,这一过程更侧重外观形象的复原,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物。根据修复的目的和需要,文物的修复工作大概可以分为考古修复、美术修复和陈列修复三种。

 

传统古陶瓷是文物修复的对象之一,早期人们对于文物的修复是出于对破损日用器的修补与再利用,以及古董艺术品的买卖与收藏。古陶瓷修复技艺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文献中对于瓷器的修复有大量的说明和记载。

 

▲  粘结 (502胶、环氧树脂粘结剂)(俞蕙 摄影)

 

▲ 金代磁州窑绿釉瓷枕修复前后(俞蕙 摄影)

 

接下来,俞蕙老师向大家具体介绍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古代陶瓷修复技艺——锔补、胶补和烧补。

 

锔补是使用金属锔子接补裂缝的方法,这项工艺早在金元时期就已出现。这种活动不仅被大量文献记载,还常出现在绘画作品之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就是从锔补工艺中诞生的。

 

胶补工艺中,如何配置胶水是关键,明代工匠用蛋清、面筋、糯米、石灰和沥青等作为胶补的材料。

 

与烧补工艺相关的文献和实物较少,学界推测这是烧瓷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修补方式。日本18世纪末出现的“烧继”可能就与这类修补方式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俞蕙老师对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一些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博物馆建立科学保护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研究正式进入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1888年,科学家Friedrich Rathgen在德国柏林的皇家博物馆建立了最早的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他由此被誉为“现代考古保护学之父”。

 

 

▲ 现代考古保护学之父Friedrich Rathgen(图源:网络)

 

1920年,大英博物馆建立科学保护实验室,一战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存放在地下室,由于保存环境恶劣,大量器物遭受损伤,因此建立实验室委任Dr. Alexander Scott对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并且推荐合适的修复方法。

 

文物修复也往往是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的前沿领域,X荧光分析、红外吸收光谱、质子X荧光、激光拉曼光谱等是现代常用的文物材质分析与研究方法,还包括CCD显微观察设备、超声波清洗机、色度计、电子温湿度测量仪等修复设备。

 

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有些手工修复技艺都是无法被轻易取代的,文物修复仍然需要使用雕塑、绘画等美术技法,尤其要实现“天衣无缝”的修复效果。包括真实性原则、可识别原则和可逆性原则等。

 

根据这些操作标准,一些检查和评估对于文物修复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前期的检查与诊断,对保存环境、修复材料、修复技术和效果等方面的稳定性、相容性、可逆性评估,修复过程须进行文档记录,最小干预的概念要贯穿修复操作的每一步,此外,平日里还要注意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

 

最后,俞蕙老师介绍了现代文物保护在古陶瓷修复上的运用,包括清洗、加固、粘接、配补和上色几个主要步骤,并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这项工作的操作过程及成果。

 

 

02

同学反馈

 

1. 沈怡 高二(5)班 

 

今天有幸聆听了俞蕙老师的有关古陶瓷修复技艺的讲座,令我对陶瓷修复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原来一个小小的瓷器背后也有如此多的学问。例如俞老师反复提及的一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其背后就蕴藏了一个瓷器修复技艺——锔瓷,而金刚钻正是锔瓷步骤中打孔时使用的重要工具,直到今天,锔补仍是瓷器修复中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令我不由得感叹古时人们的智慧以及技艺的精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去多多了解这些技艺,增强我们的文化认识,才能更好地把这些技艺传承下去。

 

2. 劳汇田 高二(5)班 

 

2021年5月14日,我报名参加了“巧手完破碎──探秘古陶瓷修复技艺”的讲座。

 

老师首先从瓷器起源于中国引出,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接着,老师讲述了文物保护修复的意义,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物极易受到伤害,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当老师在ppt上罗列了文物修复分不同种类,如金属、硅酸盐、石质时,我被文物保护修复的专业性深深折服。后来,老师讲述了文物修复的起因是对破损的日用器皿的修补和再利用,我想这体现了文物修复工作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场讲座很有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3.王一安 高一(9)班 

 

周五下午,我参加了复旦大学文博系俞蕙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老师从文物损坏现象入手,深入浅出地点明了修复文物的意义和必要性。文物于人类而言是一种知识传播、弘扬文化的重要介质,所以文物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展示出来,并探寻其背后的故事。在修复手法方面,俞老师由古至今,详实清晰地介绍了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古代工艺与现代技术互融的修复方式令我记忆深刻。俞蕙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让我开拓了视野,并更深入地了解了古陶瓷修复,收获满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