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关键词

讲座纪要|日本遗迹的保存和活用

阅读次数:2938

       2018年12月13日,受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邀请,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埋藏文化财中心长高妻洋成在复旦大学文博系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关于“日本遗迹的保存与活用”的主题讲座,高妻老师讲座的深入浅出,声情并茂,从遗迹的概念切入,并援引大量案例进行了精辟分析评述,引发老师同学们对遗迹保护与展示利用上的深入思考和兴趣。

 

主讲人
高妻洋成

       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埋藏文化财中心长,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文化财学会、日本文化财保存修复学会、日本木材学会评议员、委员。

图1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埋藏文化财中心长高妻洋成

       高妻老师特别提到,他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王金华老师在25年前就已认识,从那时起就一直关注着王老师的研究,是他特别尊敬并信赖的一位老师。这次受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邀请,十分高兴能再次来到中国,并趁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遗址的保存活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妻老师现在工作的单位是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图2)。它属于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共分为五个部门:企划调整部、文化遗产部、都城发掘调查部、研究支援推进部和埋藏文化财中心,是日本及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文化财保护研究机构。

图2

一、遗迹的概念及病害成因
       遗迹概念及分类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的遗迹概念是指过去的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分为两种:一种是遗构,在中国叫不可移动文物;一种是遗物,就是可移动文物。“遗构”大部分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所以发掘工作十分谨慎,其发掘过程也是需要耐心的工作。“遗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人类加工或制作的东西;第二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第三种是当时人类社会中的自然遗存。
       日语中“文化财”一词中的“财”和中国的“财产”意义不同,约等同于“文化遗产”的概念。在日本,未被发掘的遗迹叫做“埋藏文化财”。对遗迹的活用共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对基本的信息做展示与公开,第二种就是通过对遗构在地面的标示起到活用作用,第三种就是对遗构做复原,尽可能地还原其原貌。
       遗构在展示的过程中,受风吹雨淋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病害。病害成因主要有五大类:物理成因、化学成因、生物成因、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
       比如,柬埔寨吴哥窟的寺院遗构与复活节岛的岩石造像都是石质文物,而石质文物受风化的影响结构会变脆弱。文物保护人员看到受损害的文物时,第一时间是要制止病害继续发生,随即再对其进行清理和修补。但如果不把损害的原因搞清楚,就急忙对其进行修复,效果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其病害成因。
       在柬埔寨吴哥窟,由于地处热带,水分多,蒸发量大,也会出现盐害和以苔藓,藻类为主的生物破坏(图3)。如果有植物种子落入遗构中成长为参天大树,也会对遗构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图3                                          

      日本鸟取县妻木晚田遗迹在露出展示过程中,由于石质文物构成的墓葬堆周围没有森林树木,水分极易进入石材内部,气温寒冷时,水结冰,就对遗构本体造成了冻融循环破坏。

      历史上,地震对奈良高松塚古坟石室造成瞬间的应力破坏,导致古坟顶部岩石结构出现裂缝。

      在遗迹的保存中,一种是需要通过发掘调查才能显现出来的遗构类型,另一种完全暴露在室外的石质文物。对遗构的保护来说,先发掘调查再回填,或者做露出展示,是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在选择回填或露出展示时,最不可或缺的步骤是环境调查。

许多考古工作者都想将辛苦挖掘的成果展示给公众,于是普遍倾向于露出展示。但是能付诸实际的多是少数。在露出展示前需要先评估其可行性。如果评估结果是可以进行展示,那么就要一切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另一方面,针对回填后的保存,需要考虑如何向公众普及,如何做出标记并对公众进行展示。在露出展示之后,对遗迹的维护和管理也同样重要。

      与考古遗迹的保存与展示相比,石质文物的保存与展示就困难许多,因为在对考古遗迹的判断和预测过程中,一旦认为某处考古遗迹不可以进行展示,尚可回填。但石质文物通常处于露天的环境中,没有回填的可能。因此石质文物的保存较为困难。对石质文物的保存首先要进行病害调查与周边的环境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抢救性处理。石质文物病害从发生到被发现,历经了漫长的时间,文保技术人员在选择不同的保护方法时,一定要预测不同的保护方法实施后在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病害调查与环境调查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进行观察,二是做材料分析,三是对微环境进行监测,四是对土壤环境和水位水质等基础数据做研究。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对病害的现状有大致了解,对成因进行推定。保存对策共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保存环境进行改善,第二是对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第三是做强化处理,第四是针对建筑物本身的支撑补强,第五是复原。做完以上五步的评估和保护工作,建立起长期维护管理的体系与机制也是必不可少。

 

二、遗迹的保存与活用
       就遗迹保存与活用的主题,中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日本的仙台市的富泽遗迹、智利复的活节岛的Moai石像、日本奈良县的平城宫迹采取了不同方式,也面临不同问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众所皆知的世界遗产,刚出土的兵马俑并非完好无缺,而是破碎地埋藏在地下,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始皇陵博物馆能够在发掘过程中做到展示与修复并重,这种与发掘同步的动态保护与利用形式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日本富泽遗迹是绳纹时代的遗迹,考古工作者起初认为这个遗迹是天然形成的,但是在发掘过程中却发现了树的种子、动物尸体、粪便,还有人类使用火的痕迹。因此证明这个遗迹的形成与人类息息相关。另外在人类露营地的附近,发现了许多用于捕捉动物的铁器工具残片。这些器物的出土,为其成为绳纹时代代表性的遗迹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为了对富泽遗迹进行展示,考古工作者并未回填,而是加设了保存设施进行露出展示。但由于决定使用PEG作为加固材料作为修复方法后,当地人员临时更换了加固材料,导致出现了明显盐害侵蚀问题,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
       复活节岛的Moai石像有十二个面朝大海的石像造型,但是这些石像最初被发现时都是面朝下躺倒的,出于展示目的,将他们全部立了起来。造像本身风化非常严重,因此对其做了基质强化处理和疏水材料处理,力求延长其寿命。
      日本的平城宫是仿照中国的长安城建造的,由于长安城是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因此只要挖掘平城宫迹的一半则可推算出其原貌,目前挖掘了30%。平城宫迹的展示作了多种不同方法、方式的探索研究:一种是通过插树桩的方式表示原有的建筑;一种是把建筑的墙复原到原高的腰部位置;在一些地方完全复原到原高的情况也存在。之所以有许多不同的展示方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已经做了近40年展示和活用的工作,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开发新的展示方式为各地方遗迹展示部门做出参考。但在日本文化财界内,针对复原也存在着一些争论与问题,就此举办专项研讨是十分必要的。
       在平城宫迹中有一处为了酿酒打的水井,考虑到水井的重要性,考古专家希望在发掘后对遗址进行露出展示,但是在反复权衡可行性后,文保技术人员否决了直接露出原址展示的方案,提出了原址回填并在上方做复制品展示的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展示过程中有趣之处在于,水井防雨棚的外观并不像奈良时代的建筑风格,而之所以造型突兀,是因为复原水井并非奈良时代的建筑,为了让游客不与奈良时代的建筑相混淆,就特意做成现代化的风格 (图4复原水井、图5防雨棚)。

图4

图5

       另外,高妻老师介绍了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目前承担的最新的遗址保护案例,包括“ガランドヤ”加兰多亚(音译)古坟和大分县大分市的元町石佛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病害产生的原理和不同的保护修护方法。

 

三、王金华老师做总结发言
       讲座结束后,王金华老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感谢高妻老师在日本一年中最忙的时刻抽身来到复旦,为老师同学们作日本遗迹的保存与活用的专题讲座。通过系统的介绍和援引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对日本在文物保护的理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通过这次讲座,也让大家认识并体会到中日两国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有共同的保护理念,也遇有共同的问题。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重视保护,同样重视如何利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图6王金华老师点评

图7日本京都大学杜之岩博士 翻译

图8讲座现场

 

摄影/聂然、严冬
纪要/田澍瑶、杜之岩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