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2019年5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水城教授应邀为复旦师生带来题为“生命的食粮与人类的‘盐’语”的学术讲座。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王辉教授主持并点评,来自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院、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
盐在自然界是一种千奇百怪的矿物,五颜六色,表现形态千差万别。盐从本质上说来源于陆地,通过水汽的循环运动将盐分带到海中。随着海水进入内陆和地质结构的变化,盐分会沉积下来,继而通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形成盐矿保存下来。
图1千姿百态的结晶盐
图2盐的生成示意图
01 背景
人为什么要吃盐
盐是生命的食粮。不仅仅对人类,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据研究,远古海水中的氯化钠含量与今天人体的氯化钠(9%)含量十分吻合,证实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今天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的动物体内都含盐,这是生命进化过程的必然选择和生命体本身的需求。土壤中的盐会以食物链的形式从低向高传递。如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盐份,草食动物通过植物获取盐,肉食动物再通过草食动物获取盐。
盐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人体中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元素,影响人体内水的流向。此外,盐还对人的神经系统传导、脑细胞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盐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维持胃液的酸碱平衡;
(2)调解血液中的碱度;
(3)维持心脏跳动;
(4)维持肌肉的感应力。
因此,盐对人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据研究,今天人对盐的最佳需求量为:2-6克/日,最高30克/日。即每年摄入的盐累积相当于体重的1/20-1/10。具体需求将视人的体质、所在地区、气候及劳动量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动物对盐的需求为:猪5-10克/日,羊7-15克/日,马约50克/日,牛30-100克/日。
人类何时开始吃盐和制盐
人类的发展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处在狩猎—采集经济阶段。那时,人类主要通过动物的奶、肉、血、甚至是尿液来获取盐分。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逐步进入农业社会,食物转变为以谷物为主的碳水化合物,肉食大大减少,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有了定期补充盐的需求。但是,盐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这导致了盐的生产出现,人们通过交换和贸易获取食盐。
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引自“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人讲“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如海水、地下卤水天生就咸,称之为卤。经过加工,人们才将液化的卤水转化成固体的盐。中国早期文字的“卤”为象形字,水滴状的袋子里装有卤水,还有小的盐粒。“鹽”字的左上方为一只大眼睛,即臣字,代表监察的官员。右上方为制盐工匠,中间为制盐的“卤”,下方为装盐的器皿。外语中有很多词的前缀与盐有关,如:Sal(英/西班牙)、Salz(德)、Hal(希腊)、Sel(法)、Соль(俄)等。
图3文字中的盐
盐看似普通,实则不可或缺。它维系生命繁衍,调配食物味道,也是治国安邦、保障民生的特殊资源。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盐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战争、科学技术、礼仪习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称盐为“国之大宝”、“食肴之将”、“百味之祖”、“生人生气之源”。外语也有很多重要的词来自盐,如:Salary(薪水)、 Solde(法文,付钱)、Soldier(士兵,用盐支付士兵薪水) 、Salad(盐拌蔬菜)等。
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食物的保鲜和防腐。如古埃及人壁画中有腌鱼、腌肉和制作木乃伊的画面。用盐来保存食物在地理大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盐在宗教上也很有地位,我国各产盐地都设有盐神庙;在西方圣经中有圣徒尼古拉与盐的故事;中世纪基督教行洗礼要用盐水。即便到了今天,在一些重要的外交礼仪中,盐常常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如斯拉夫人在最尊贵的客人到来时会呈上面包和盐。
盐业生产、贸易与聚落扩张和社会的复杂化
盐在人类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作用。如晋南运城盐池。张光直先生曾言:“晋南除了铜矿以外,还有华北最为丰富的盐矿,在中国古代的确是一个富有战略性资源的地区”。夏商周三代,晋南一直处在政治军事争夺的核心区。古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也都在运城附近。
图4运城盐池与古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由于盐的不可或缺性,以及盐所拥有巨大经济利益和丰厚的赋税,是的盐在人类社会中长期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春秋时期,管仲率先实行食盐税赋和专营制度,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率先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后来也被百姓尊为盐神。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重要事件与盐有关。如美国的独立战争,印度甘地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发动的“食盐进军”等。
“盐几乎就是个小宇宙”。盐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有关盐的研究也涉及到诸多的学科领域。
02 盐业考古的滥觞与发展
1901年,德国人首先发掘了法国东部的Marsal遗址,并确认可这是一处重要的制盐遗址。此后不久,英国科学委员会组织调查了英国埃塞克斯的红丘遗址,发现这是罗马时期的重要制盐遗址。这两座遗址的发掘是为盐业考古的滥觞。经过近百年的发掘研究,欧洲已能够排列出从史前时期到铁器时代的制盐陶器发展序列。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盐业考古,他们对各制盐遗址的陶器演变规律也基本掌握。
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其核心聚落的分布往往与该地的盐矿或产盐地有关,包括该地区出有玉斧的地点也与核心聚落的分布吻合。最近在黑海西岸有个重要发现,即通过对保加利亚Provadia遗址的发掘证实,这是一处重要的制盐遗址。这个发现也为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瓦尔纳黄金大冢找到了依据。正是因为这里产盐,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使得瓦尔纳出现拥有大量奢侈品的墓葬。欧洲的盐业考古有近百年的历史,他们对于制盐遗址和贸易路线的研究已十分透彻。特别是德国、法国、奥地利所代表的中欧地区,通过盐业考古解决了很多历史疑难问题。如奥地利哈莱因(Hallein)制盐遗址发现的青铜时代墓葬中出土大量铜器、琥珀和玛瑙串珠等奢侈品,哈尔斯塔特的凯尔特贵族车葬。在如此偏僻的山区墓葬出土的这些贵重物品,显然与当地掌握特殊的盐业资源密切相关。
图5阿尔卑斯山的玉斧
图6保加利亚Provadia遗址与瓦尔纳黄金大冢
图7奥地利哈莱因(Hallein)制盐遗址
图8哈尔斯塔特的凯尔特贵族车葬
03 中国的盐业考古
我国是个盐业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为海盐,西北地区主要为湖盐,四川一带主要为盐泉,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则为盐矿,其他还有土盐和膏盐等。我国拥有悠久的盐业史研究,有丰富的盐业盐政史料和专业制盐技术文献,如商周的甲骨、金文,汉代的简牍,元代的《熬波图》,明代的《天工开物》等。此外,我国还保留有丰富的传统制盐工艺,如西藏芒康的盐井盐田、海南岛西北部的洋浦、峨曼盐田。在四川自贡还保留有一批近代民族工业遗产。遗憾的是,盐业考古在我国却长期处在空白状态。1997年出版的《中国盐业史》这部著作中还没有盐业考古的任何资料。这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不能说不是个莫大缺憾。
图9我国古代的盐业史料
图10《中国盐业史》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国际合作的优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填补了盐业考古的空白,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和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全面扭转了盐业考古的落后局面。其中,长江三峡和鲁北莱州湾的盐业考古实践最为重要。
成都平原的考古调查和长江三峡的盐业考古
1994,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为中国盐业考古的实践提供了契机,北大在忠县发现一批堆积深厚、包含物单一的特殊遗址。1999年,北大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开展大范围的盐业考古调查,揭开了中国盐业考古的序幕。1997-2001年,通过对重庆中坝遗址的发掘,出土大量制盐陶器和制盐遗迹,证实这是一处远古时期的巴人制盐产业遗存。
图11重庆中坝遗址
近些年来,在三峡境内陆续发现一批汉代的煮盐炉灶模型器。此外,在重庆云阳云安镇发现有宋明清时期的盐场,在重庆彭水县郁山镇的中井坝发掘出清代大盐灶和制盐作坊遗迹。
这些工作首先,重建了渝东至三峡地区先秦至历史时期的盐业发展历史。其次,探讨了三峡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盐业贸易的联系。第三,深入探讨了渝东至三峡地区制盐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及城镇化过程给予的重要推动作用。
山东沿海的考古调查及鲁北莱州湾的盐业考古
黄河下游及渤海湾沿岸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海盐产区。《说文》引《世本》记:“古者宿(夙)沙初作海盐”。这是人们对4000年前海盐生产的追忆。《尚书.禹贡》记:青州以盐为贡。东周时齐国首先称霸便与其占有“渔盐之利”不无关系。
2002年,北大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鲁北-胶东盐业考古调查,确认沿海一带遗址出土的盔形器为制盐工具,此类器皿与重庆中坝遗址所出东周时期的制盐陶器非常相似。通过进一步的调查,2008年开始对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数处商周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包括煮盐炉灶、盐卤槽坑、淋滤坑池、卤水井和大批的制盐陶器(图十四)。东周时期,这个地区的制盐陶器变的更加高大,反映出生产 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组织的完善。此外,还发现一批宋金时期的制盐遗迹和生产作坊。
图12 2002,鲁北--胶东盐业考古调查
鲁北莱州湾的收获反映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建了莱州湾地区的制盐产业历史;第二,了解了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和辽金时期的制盐业工艺,产业内部的生产组织、专业化程度;第三,这些重要发现对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商晚期西退东进的政策、商与东夷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其他盐业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除三峡和鲁北的盐业考古以外,其他一些地区和单位也在盐业考古领域做了一些工作,并有重要发现。如社科院考古所陈星灿与刘莉合作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比较研究,认为该址的仓储遗迹与《天工开物》中的盐仓类似,很可能是储藏食盐的仓库,对东下冯遗址的性质做了新的阐释。冯时先生对与盐卤方面的古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考古发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认识。
图13夏县东下冯遗址仓储遗迹与《天工开物》盐仓之比较
图14古文字研究:中国早期盐业与盐政
此外,还有一些单位或我们委托单位在四川盐源、河北黄骅、华南沿海、东南沿海等地开展制盐遗址的考古调查,有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对粤、港等地以往发现的一些制盐遗址、盐灶和制盐陶器重新进行研究,得出了新的认识。在浙江等地的海岛也发现了制盐遗迹,包括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在北方的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也有一批历史时期的制盐遗址被发现,大大扩展了中国制盐考古的空间范围。
图15中国其他地区盐业考古
04 国际合作与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与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从2007年开始进行盐业考古调查发掘。参加在法国塞耶河谷马萨尔盐业遗址的合作发掘,了解欧州中部地区的制盐遗址、制盐工艺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比较。
05 制盐遗址的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掘调查和研究经历,李水城教授总结了早期制盐遗址的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遗址附近有盐卤资源;
第二、遗址堆积有大量特使造型的制盐陶器(形态单一、质地粗糙,造型特殊,不见或少见日常生活用具);
第三、制盐陶器有容积接近、标准化的趋势;有利于生产和贸易,甚至直接作为量具;
第四、制盐陶器大多具一次性特征,因耗损十分大,故易产生巨量的废弃堆积,如中坝遗址和法国塞耶河谷的制盐废弃物堆积都超过了10米;
第五、有一批特殊的遗迹现象,如盐灶、盐卤池、浓缩池、卤水井等;
第六、与贸易通道有着紧密联系,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如茶马古道等。
06 双重的守望:盐业考古与遗产保护
李老师特意为此次讲座增加了这一章节的内容。介绍了西藏芒康的盐井村和海南岛澹州的洋浦、峨曼盐田的盐业考古与遗产保护状况。
西藏芒康盐田保存有原始的制盐工艺,盐田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观,周边地区还保留有民族村落和宗教寺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民族地区宗教与制盐产业的宝贵遗产。
图16盐田景观
盐井村位于西藏昌都芒康县的纳西乡,所在地连接川、滇、藏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盐产地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618-907)当地即名“盐井城”。历史上,南诏和吐蕃曾为争夺这处资源发动战争。可见,其起源时间还可向前追溯。
图17纳西妇女正在制盐
芒康盐田从择地、凿井、建造盐田,到浓缩卤水、晒盐、贩运等一整套工艺均保留了传统形式,巧妙利用季节和澜沧江河谷的阳光和风力制盐,是人类在环境恶劣的“世界屋脊”上创造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类聚落、资源和土地利用的杰出典范。
芒康“盐田”是中国西南“茶马古道”的活化石。该遗产地对民族形成、发展、迁徙与融合乃至之外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研究价值。
图18马帮
这处宝贵的遗产险些被毁。前些年, 当地计划修建电站,蓄水后将全部淹没芒康盐田。不可思议的是,所谓的“保护方案”竟要在更高的山上重修一处假盐田。
为此,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呼吁:“鉴于芒康盐井盐田在历史、文化、文物、景观、自然、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潜在的巨大遗产价值,无论如何都应该负责任的把这处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下来。”
提出建议:1、将这处遗产直接列入国宝单位;2、尽快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3、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宿白教授的呼吁引起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关注,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了上述错误。目前,这处遗产已被保护下来。2012年,芒康古盐田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个例子是海南的洋浦和峨曼古盐田,传说在唐末五代(8世纪末-10世纪),来自福建的一批移民迁徙至儋州,开创了用火山岩槽晒盐的方法。在海南岛西北一带地下广布火山玄武岩,土壤贫瘠,不宜农业。反之,海湾内的气候和潮汐条件却非常适合发展制盐,遂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利用火山玄武岩“晒盐”的独特技术。在夏威夷毕绍普博物馆展品中发现类似海南岛的火山岩晒盐槽盆,可见此类工艺在南太平洋岛屿曾广泛存在。
图19峨曼古盐田
当地居民以捕鱼、制盐为生,传统建筑全部使用黑色的火山岩。在这两座盐场及村落还保留有古盐道、古港湾和古灯塔古迹,以及风格独特的村落建筑(晚清至民国)和与制盐相关的民俗、宗教场所等。
然而,洋浦盐田现在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当地虽然意在将盐田开发成旅游景区,但是周围的环境污染很严重。污染对于整个制盐和盐田的旅游开发来说是有极大的危害。令人欣慰的是另一处峨曼古盐田保护情况良好,将来可能列入申遗的名单。我们对于盐业遗产的调查不至于这些,对云南盛产井盐的诺邓村盐田村开展的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调查研究。
西藏芒康的盐井村和海南儋州的洋浦盐田等,这些盐业遗产和文化景观是人类传统聚落、土地和资源利用的杰出范例,它们见证了上千年来盐业生产和文化的延续,展示了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将这些遗产保护好,让它们继续存在下去,维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将是考古和遗产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
07 小结
中国的盐业考古尽管出现晚,但我们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加之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和盐业考古专家的密切合作,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起点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创建了中国的盐业考古,填补了空白,而且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盐业考古是一项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08 问答环节
Q1:新石器时期国内的盐业遗址有几处?
李老师:国内现在的发现有两处,三峡一处时期大概是新石器晚期到夏代;另一处在浙江,年代比较准确公元前2300年-2000年大概是处于钱山漾。更早的盐业遗址应该还有可能还未被发现或者还未被整理出来,将来应该还有新的发现。
Q2:新石器到商周制盐大多使用的尖底器之后到东周时期,器型就发生了改变,这个情况是什么原因?
李老师:这是一个很仔细的问题,听得很认真。对于器型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制盐工艺的变化,为了贸易方便也会产生影响。像是后期器型变小是为了交易方便,直接用盐模标准化生产便于贸易,将制盐的陶器盛着盐模一起出售,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的菲律宾。这种的器型变化是很有意思的,值得研究。
纪要 / 傅嘉伟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