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643739
微信ID: FDCLCRR
clcrr@fudan.edu.cn
2017年5月24日星期三下午13:30,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的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第10讲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西辅楼106举行。美国柯盖德大学(Colgate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富布莱特学者江可平教授做了题为“‘漫’游上海——民国漫画与都市导航”的演讲。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赵晓梅博士主持讲座,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讲师陈晋博士点评。
讲座主讲人:江可平老师
讲座主持人:赵晓梅老师
[ 内容摘要 ]
江可平老师此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他目前正在撰写的一本专著,其中研究的不止是漫画,还包括漫画、画报与现代城市生活三者的互动。江老师认为画报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出版物,将漫画从画报、报纸期刊中剥离出来的研究过程,就好比考古学家从遗址废墟中提取研究物,需要破解相似的难题——“它原本的位置在哪?它以前存在的环境是怎样的?它究竟是什么?”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若要了解中国漫画,《点石斋画报》不容错过。《点石斋画报》的创办、发行开启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集“新闻”与“美术”于一身,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传播知识、讯息的同时,又体现着平民生活与时代情趣,使后人对晚清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潮以及审美风尚的复杂性,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
“A Wicked Driver,” 《点石斋画报》 Dianshizhai Pictorial ca. (1891)
江老师说到,城市全景画十分有意思,当时还不叫漫画。全景画中会出现大量城市居民。不止上海,巴黎、纽约的读者都很喜欢看画中的自己,喜欢看人群中和自己相仿的市民,他们对其日常生活环境十分感兴趣。上图的版面就画出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站姿、穿的衣服,包括手中的扇子怎么拿、怎么指、脸上的表情,都可以拿来细细研究。现在,城市的人也还有着同样的表现,有兴趣的听众平时也可以多多留意。这里江老师引用了一句话来解释全景画与公众的关系:
Through the spectacularization of reality, urban dwellers could assume the pleasures of looking as the very means of constructing a new collectivity. Rather than subsist as alienated and detached individuals lost in the crowd, the urban mob happily assembled as a new collective in front of the spectacle of the real. In, and thus as, the audience, they became “Parisians.”(Vanessa R. Schwartz, Spectacular Realities: Early Mass Culture in Fin De Siecle Par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44. )
译文:“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景观化,城市居民能把观看的娱乐当作构造新共同体的基础。城市的人群不愿意做迷失在人群中既单独又疏离的个人,而宁可在现实的景观前面集合起来,兴高采烈地成为一种新的共同体。作为自己的观众,他们就成为‘巴黎人’。”江老师说,其中的“巴黎人”也可以换成“上海人”。
The Real Shanghai 上海真相 The True Record 《真相画报》 (1912)
上图是1912年马星驰先生绘制的漫画,他是当时比较活跃的漫画家。江老师个人很喜欢这幅画,第一次看的时候,他不太理解。后来联系时代背景,经过研究发现图片表达的内容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上海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四面八方的人,源源不断地以各种交通方式来到大上海,上方的长胡子外国人则体现出那时上海作为租界被管理的状况,画作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当时上海城市特征的活灵活现。
《上海漫画》 Shanghai Sketch, (1928-1930)
《上海漫画》是江老师比较感兴趣的另一本画报,在1928-1930年间发刊一百多期,是第一本将“漫画”二字放入刊物名的杂志,之前虽然也有过《子恺漫画》但那算不得漫画杂志。江老师提到当他发现那时人把漫画翻译为“sketch”时,他很疑惑,因为“sketch”多指素描、小品的意思,漫画的意义当然远不止于此。
The Sketch, London, (1893-1959)
当时英国伦敦,也有将漫画期刊定名为“sketch”的先例。19世纪欧洲的很多画报,大多以版画为主。如前所述,大致19世纪末的十年,摄影、印刷的科技可以十分容易地将照片加入画报中,所以也开始有了New Journalism。他认为《上海漫画》的英文翻译“Shanghai Sketch”就对英国“Sketch”的模仿学习。
Shanghai Sketch《上海漫画》, no. 72, (1929)
以上这幅漫画极具代表性,先看中间小图中的这个”潮男”,他诠释了城市的现代性,他的衣着,他背后的汽车、邮筒,都是20年代现代化的标志,高楼、路灯,所有现代化的标志物都集中在他身后,在其周围。“潮男”与周边的女性又形成了对比,母亲抱着孩子走在他身后,他很时髦,两个女性的穿着则很朴素。右侧图中在咖啡厅里,他身边还伴有许多美女,他就是“master of city”(城市的主人)。上图右上方有个男性被汽车撞了,很多人都在取笑他,与潮男形象再次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上图都是对社会肖像的描写,各种各样的人在不同的行业做着不同的事情。左中是一张名人的肖像。最下一排则是几幅广告画:广告词“人人爱听”——高品格唱片,意即你也要去听,你不听就不属于我们;领带——孔雀领带,漫画特意将领带突出,还注明了公司名称和可以购买的商场。细细观看以上漫画,可以发现的是在阅读漫画时,你可以由一个“场外人”变成一个“场内人”,可以做一个比别人更聪明、更了解世情的“场内人”,取笑各种各样的现象。读画报不像读小说,不需要线性,你可以从中间打开往后看、往前看,跳跃性看也可以;同时,读者自己也可以编一个故事。阅读画报就像在城市中散步,你想走到哪里就哪里,很随意。画报内容丰富,女士可以看时尚画,男士可以看时事画,小孩可以看漫画。
《抗战漫画》Resistance Sketch, (1938)
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文化人都被迫离开上海、南京、天津,跑到汉口去,漫画家到了那儿也出了一版画报——《抗战漫画》,译为“Resistance Sketch”。江老师在阅读时候发现里面有种叙事的模式一再出现。画报虽然不是长篇小说,连续不断地说一个故事,但它是立体的,其中又穿插着许多小故事,连同着有关故事背景的描画。以上这幅漫画式样的面具封面就十分荒诞、怪异,江老师有向人类学家请教如何去解读面具,也阅读了大量书籍,领悟到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是会不断更替的,大致有四个阶段:通过仪式(rite of passage)、 分离仪式(separation)、阈限仪式(liminal state)、结合仪式(aggregation)。分离仪式就是其中模棱两可的阶段,这种模式很普遍,他发现这个杂志就在利用这种模式叙述故事。再看这个面具封面画,它代表了一种概念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直观看上去像非洲的面具;又像美国文化中的的黑脸文化,美国文化当时在上海很流行;又像中国脸谱,可以联系中国本土文化、戏台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50年代十分重要的《漫画月刊》一共出了160多期。 那时的中国十分排斥西方文化,所以画报内容主题也都十分鲜明。江老师再次强调:画报是一种文本、一种文体,它不仅可以让不懂中文的人了解中国社会,也可以带领现代人重温过去岁月。
讲座评议人:陈晋老师
讲座之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讲师陈晋博士带来精彩点评,现场师生提问踊跃。最后,再次感谢江可平老师带来的精彩演讲。
整理:周紫檀
摄影:徐婉君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供稿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86)021-65642222
Copyright©2017复旦大学版权所有